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是错句,诗词大会36人不知,康震无法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说到李白,想必很多人都会在脑海中不盲目地吟诵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的诗作就像他的人一样:奔放,浪漫,自在,不慕名利。

李白虽然不慕名利,但这不代表着他不会去追求。虽然这不是他的人生目标。但是人活一世难免要沾染俗气,况且财富和名声也是他追逐理想的垫脚石。这点在《侠客行》一诗中总能窥见一斑。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就出现了这首诗,诗中的金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被百人团的36名诗词高手误认为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或许也是因为“深藏功与名”这句话是网络常用语,很多人就因而而被误导。

尤其是康震老师在看见有这么多人在这道题上栽了跟头后,频频摇头:这一题其实“非常简单”!光是从语义上分析也不可能是“功与名”,因为“功”根本没法藏。

可还是有不少网友在那犟嘴,还有人发表评论说:这其实是李白本人的笔误,他最开始想写的就是“深藏功与名”,只不过写错罢了。没想到这样荒谬的解释还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

以讹传讹!这不是活脱脱的“网络文盲”吗!对历史、对诗人生平不去了解而在这里信口开河。难怪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提倡要“从小学诗”了,就是害怕本人的孩子也成为这样的笑柄。

《侠客行》这首诗,目前已经被纳入了我国的教育范畴之中,虽然我们从互联网上听到的不断是“深藏功与名”,但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歪曲历史。当今互联网上太多的“口水诗”让很多人被洗了脑,如果不去了解诗人就很容易犯这样的错。

对于《中国诗词大会》上的这些答题者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社会各界的诗歌深度爱好者。但同时他们也是互联网重度用户。想想看“深藏功与名”如今都成了多少人的口头禅了,因而很多人听到这句话都会不假思索。这也是时代之殇啊!

现在有太多太多的人对古诗词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的只言片语上。这和近年来家长们对数学和英语过于注重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语文是即便我们的基础学科,更是我们的母语学科。古诗词更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全民读诗、学诗已经是时下的“文化新潮流”。而如今新教改的内容变动也在告诉着家长们:学诗,不能再仅仅停留于表面!

在教育改革后,语文考试将不再死板。尤其是在古诗板块,分值将增大且考题将愈加灵活。诗歌的背景,对诗人生平等的广泛了解等都将是考点,简单死记硬背的时代已经过去。 如果您只晓得其字而不知意,那将在今后的考场上损失惨重!

想要了解诗人生平?深入了解创作背景?了解作者情感?不妨多看看《中国诗词大会》,这是央视爆款文化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同名之作。

《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它正是与现行中小学通用的《语文》课本接轨,教育部官方网站倾情推荐!教育部、国家言语文字委员会、共青团地方联合主办!

《中国诗词大会》别出心裁地按诗词名目分类,不但诗词量丰富,还能让我们能对古诗词进行理解性的记忆,了解到这个诗词背后的趣闻,因而我家的孩子总是对此意犹未尽。

近1000首经典诗词,内容含量极其的丰富,不只成年人可以看,小孩子也可以提前用它进行诗词启蒙。

它采用了古典诗词中常的经典作品和名言警句,详细进行正文解读。不再孤立地讲授单篇诗词,而是以通俗易懂的视角来解读诗词!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同名读物,它让孩子不用再愁语文的诗词考试,家长也可以跟着提升提升内在修养。并且这本书的稿酬会捐 给中国公益事业。读书的同时还做了公益,非常有意义。

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进行购买了

(创作不易,看完记得点点大拇指点点小火箭哦~感激您的支持)

举报/反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