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2776字
阅读时间:9分钟
统编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古诗文,小学阶段平均每个年级 20 篇左右,这给一线语文教师带来了“乱花渐欲诱人眼”的困惑,因而许多教师迫切地想了解古诗文教学方式,与时俱进,跟上教材更新的节拍。笔者认为教材选文无论怎样变,都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载体之一,“用课文教课程”是经过反复论证的真理之一。聚焦古诗文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后,笔者发现“诵读”“想象”“情感”“背诵”这四个关键词反复出现,又以“读”贯穿一直,登时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领悟。
一、
读出顿挫,感受诵读之美
古诗文特有的平仄交错的音韵美、节拍美,决定了古诗文特别适合反复诵读。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非常注重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都是诵读的功效。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也曾详细描述过寿镜吾老先生享受诵读、沉醉其中的往事。可以说,诵读既是古诗文教学的方法,也是古诗文教学的目标,是协助学生品尝名篇佳作,培养言语功底的最佳方式之一。
诵读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要求也不同。初读阶段次要是为全体感知,能读得正确通顺,大体了解所写内容,感遭到音律的美感即可。品读阶段是在深入理解字句意思的基础上,读出轻重与长短的变化,如“应怜屐齿印苍苔”要读得轻而慢,“小扣柴扉久不开”要读得哀而安,“春色满园关不住”要读得直而促,“一枝红杏出墙来”要读得清而远。对重点字句在诵读中要留意体现出其含义及用法。赏读阶段是在基本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之后诵读整篇,在头脑中复现诗中的意境,读出感情。
诵读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效率。目前古诗文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诵读较普遍,教师要求学生诵读诗文一遍或几遍,却不提诵读的具体要求,不指点平仄发音特点,学生就往往眼到口到心不到。初读、品读、赏读的要求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诵读自然地带上情感,真正处理好快慢、轻重,更无效地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实际上检验学生是不是领悟了一首诗的言语,只需听一听他的诵读就晓得了。
二、
读出画面,发挥想象之用
想象是文学鉴赏的基础,古诗文阅读最能培养想象力。叶圣陶先生认为,想象力的培植必须有所凭仗,而最好的凭仗就是诗歌。无论是叙事的再现还是抒情的表现,都需要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想象走进诗文所描绘的世界,去认识、理解和体悟。古诗文凝练委婉、诗中有画的特点也决定了只要充分利用想象,复现诗中意境,使诗意在头脑中构成画面,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文所描绘的情境,实现与作者的深度沟通,充分感悟诗情,并遭到熏陶感染。
以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例。如果单就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诗人访友不遇,至于“隐者”是什么人,似乎看不出来。实际上要领会这首诗,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画很简单,景物只要“松”“药”“山”“云”,但是细细品尝,这幅图画并不简单!“松”是“岁寒三友”之一,是高洁的意味,“松下问童子”中的“松”颇具深意,实际上是诗人借松树来显示“隐者”高洁的情操。“药”是治病救人的意味,“言师采药去”暗示“隐者”有济世救人的高尚情怀。“山”上有松、有药、有云,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山的样子——四周云雾缭绕,山上青松挺拔,恍若仙境,“隐者”置身其中,宛如仙人。“云”给人感觉洁白无瑕、奥秘飘逸,在“隐者”文化里,“闲云”最能概括隐士抽象,最能体现隐士的仙风道骨与清俊飘逸。“松”“药”“山”“云”合在一首诗中,和“隐者”的抽象正相吻合,构成通体的一致,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像这样带着想象边读边构建,一幅隐士高洁、飘逸、仙风道骨的画面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到了作者的意境。这时再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复现诗人和童子的对话——一问三答,体会问答中包含着深厚的情感内涵,这样文字就慢慢变出一幅幅画面来。
为了让学生通过想象理解古诗内容,领会古诗意境,教师在教学时还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以及借助多媒体的展现或情景渲染等手段,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试着用生活体验去设身处地地想作者所想,从而丰富诗中的人物抽象,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收获。
三、
读懂诗情,体会情感之深
根据诗歌体会诗人情感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任务。诗人表达诗情讲究委婉蕴藉,往往会通过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方式间接地表达情感。
以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诗中直接抒情的只要一个“愁”字,其他都是客观物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客船”“寒山寺”,有看到的,有听到的,有动有静,无情有景,愁思溶解于景中,可谓字字皆是景,声声总关情。虽只要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许多诗人选择明月来寄托本人的离愁别绪,但是在《枫桥夜泊》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景物——钟声。
闻钟声而思乡怀人,为什么听见钟声就思乡呢?这是情感逻辑,是文化现象,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的情感,让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真正流淌到每个学生心灵的深处。
知人论世才能深刻体验诗情。教学《枫桥夜泊》时,教师需补充引见诗人张继的不幸遭遇——考中进士却因“安史之乱”无法做官,一个人漂泊在外,到了晚上无家可归,繁华的苏州城近在天涯却无钱住宿,只好将船停靠在桥边宿在船上。夜晚幽暗冷清,容易生愁。孑然一身泊于水边,水的流动与柔软本身就易惹愁……凡此种种,无不勾起诗人内心的忧虑。这忧虑既有对家国命运的担忧,也有思念家乡亲人的离愁。可见,知人论世搭建起“景语”和“情语”之间的桥梁,能够协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入体会古诗内涵。
四、
读到背诵,积淀传统精华
厚积方能薄发。小学生只要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感遭到传统文化的浸润,进而取其精华,丰富本人的精神和言语。之前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曾以“布云下雨”来描述背诵积累的重要性。所谓“布云”,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背诵、注重积累言语材料;所谓“下雨”是指学生能运用背诵的言语材料精确、流畅地表达出本人的想法。张庆先生认为,“云”布得厚了,自然就会“下雨”。
那么,如何在无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背,实现量的积累呢?笔者认为有两个字值得关注:
一是抓住一个“情”字。古诗情感丰富,韵律优美,我们以“情”为线,构建单元组诗,如:“举头望明月”“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悠悠思乡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间亲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诚朋友谊;“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热血报国情;“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心系民生情……从“情”入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诗词吟诵活动。以情激情,让民族千古情感与学生稚嫩鲜活的心灵交互。以心灵体验心灵,以情感引发情感,以抑扬顿挫之声抒发情感体验,学生定会乐此不疲。
二是抓住一个“趣”字。趣味是学生学习的次要内驱力。我们可以按不同年级,不同诗文特点“寓诵于玩”。有的将诗句文句串成拍手歌:“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的把《鹬蚌相争》《将相和》改编成文言小品演;还有的把古诗词谱上曲子唱。将古诗文背诵与歌、舞、演、书、画、游等多方式的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动起来、诵起来,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
现实证明,背诵是语文教育中最基础的、也是最有价值的积累,这种积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无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综上,古诗文教学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只需心中有《课标》,眼里有学生,通过让学生读出顿挫、读出画面、读懂情感、读到会背,那么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便会成为学生精神和言语提升的源头活水。(作者单位:江苏仪征市实验小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普教重点自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古诗文启蒙教育生活化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b/2016/02/43)研究成果。】
欢迎扫码选购小学刊各类产品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