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定义:以刻画人物抽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四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宗旨。
小说阅读之人物
1.小说人物的抽象特征
外在特征:外貌、身份、职业、生活习惯等。
内在特征:性情、精神质量、心理形态等。
2.概括人物抽象题
答题模式:身份+性情
词语概括+阐释(在原文中找)
(留意1分2个词,若题目分值4分,答4个词语,若题目分值6分,往往答是三大点,要结合原文进行阐述)
人物性情(词语描绘积累)
正面
基本质量:善良,质朴,耿直,勤劳,节俭,大方,热情,聪明,单纯,可爱,真诚,率真,倔强,自尊
升级质量:有主意,冷静,不拘小节,变通,幽默,果断英勇,不服输,积极乐观,自信自知,知错能改,猎奇心
待人质量:宽容,谦让,友善,乖巧,矜持,善解人意,体贴,爱心,慷慨,信誉,礼貌温柔,严厉,责任,感乐于助人
高级质量:个性,爱生活,爱自然,创新,专业,爱国,领导力,淡泊名利,舍生取义
负面
基本质量:无私,懒惰,怯懦,固执,自大,粗鲁,粗俗,虚荣,贪婪,自傲,封建,追逐名利
待人质量:多疑,妥协,狡诈,狭隘,圆滑,敏感,尖酸,吝啬,冷漠,多事,骄横,嫉妒,有城府
3.刻画人物的手法
1.正面描写:外貌,言语,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典型化场景等
2.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或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或烘托。
4.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
1.该人物是小说主题的承载者,小说通过与该人物有关的故事,表现了小说主题。
2.该人物是小说情节的主导者,该人物作为叙述者或亲历者,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
3.该人物是小说着力描写的人物,着墨更多,抽象更为丰满立体。
5.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
1.补充丰富文章情节。
2.正面或反面衬托次要人物。
3.深化和拓展文章主题
4.若是线索人物,还有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
6.小说中物象的作用
1.对人物的作用:交代人物背景,烘托人物情感,衬托人物性情,暗示人物命运。
2.对情节的作用: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发;显示线索,做铺垫,构成对比;(开头)引起下文,(结尾)总结全文,前后呼应。
3.对环境的作用:营建氛围,创造美感,创造意境,衬托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4.对主题的作用:暗示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触发情思,寄托情感,意味意义。
7.小说中动物抽象的作用
1.映托
2.反衬
3.侧面描写
4.人与动物的和谐
小说阅读之环境
赏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1.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2.常见题型: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特点及作用。
8.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
答题模式:手法+景物+作用
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对(人物,情节,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根据要求,灵活组织答案)
9.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
作用
1.(环境)交代故事发生时间、时代背景;描写了……景色,营建了……氛围,渲染了……气氛,定下了……感情基调;
2.(人物)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情,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前途命运;
3.(情节)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展开做铺垫;
4.(主题)表现(深化,寄托,暗示,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
5.意味和暗示
小说阅读之情节
10.情节概括题答题模板
小说围绕……中心展开,从……写到(引出),然后……最初……从而揭示(体现)……
某人在某时,某地做了某事,(起因经过结果)
11.情节安排的手法
1.情节叙述手法
叙述视角(叙述角度、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无限视角),第二人称(无限视角),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2.情节结构手法
悬念、伏笔、铺垫、衬托、对比、照应、突转、抑扬、线索等
3.情节运转方式
摇摆式,欧[gf]2022[/gf]亨利式,蒙太奇式,对话式,独白式,抑扬式
叙述方式
顺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中心明确。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味,波涛崎岖,引人入胜
补叙:外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情。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愈加清晰完整,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崎岖,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分叙: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条理清晰,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情节运转方式
摇摆式:一波三折,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再回到正轨。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欧[gf]2022[/gf]亨利式:结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加强戏剧性效果。
蒙太奇式:镜头组合。是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无机完整的结构,形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对话式: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突出人物性情特征,结构简约明快,在无限的篇幅里,折射出比较丰富的思想。
独白式: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方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件人物的思考能使结构严谨、自然。
抑扬式:假如“扬”是主体,却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或者相反。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鲜明对比,使读者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可以给读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12.情节作用题答题模板
在内容上:(对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读者感受的作用)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刻画……人物性格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或前后照应,或将情节推向高潮;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表现……宗旨或深化……主题
对读者感受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味,引发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开头、两头、结尾的作用
13.中心宗旨题答题模板
提问方式:中心是……,宗旨……,作者态度是……,包含的情感态度是……
答题模板:本文记述了(描写)……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情感(表层和深层)。
14.小说标题含义
1.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
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15.小说标题作用
1.线索作用
2.紧扣情节
3.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4.象征意味、寓意
5.突出人物抽象(质量,特点等)
6.紧扣(揭示)……主题一语双关,对表现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生动抽象,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16.小说文本特征之真实与虚构
(1)小说的虚构与真实
虚构: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人物可能不存在;情节荒诞;笔法(夸张、变形等)荒诞
真实:
人物抽象真实:细节描写真实;情感或心理真实;言语动作符合人物身份、性情、气质等;性情随情节环境而发展变化(圆形人物)
情节发展真实:合情合理,符合逻辑;有铺垫、伏笔、照应。
环境描写真实:环境与史有据,有现实基础(时代背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主题真实(精神真实):反映某种精神或社会现象。
叙述方式真实:第一人称、无限视角、书信体、访谈录等。
(2)真实与虚构关系:
真实是虚构的基础:艺术的虚构来源于生活的真实
虚构充分发挥想象力,带来艺术真实:人物抽象,情节发展,环境,主题,叙述方式真实。真实与虚构结合,使主题更深刻;真实基础上的虚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小说艺术价值。
17.小说常见的文本特征
1.故事新编(历史与虚构)
关系:“故事(历史)”是“新编(虚构)”的基础,“新编(虚构)”是在“故事(历史)”上的创新;
效果:保留下的"故事(历史)”,富有历史神韵、传奇(神话)色彩或浪漫色彩等;"新编(虚构)"的方式(三要素及叙述方式),充满想象力、创造性,思想上赋予现实意义和深刻内涵。
2、历史(往事、回忆)与现实
关系:一主一辅(依据两者内容决定);两个时空构成对接或穿插(留意对接方式及关联点);
效果:拓展(补充)情节,丰富(完善)内容;结构灵活,避免平铺直叙;多角度展示人物抽象;烘托现实情怀,深化主题;拉近历史(等)与现实的距离,使历史(主)故事更具艺术真实,故事更具张力。
3.梦境(想象、幻觉)与现实
关系:"梦境(或想象、幻觉)"为虚,"现实"为实;两者构成对接或穿插(留意对接方式及关联点);效果:(参见2)(两结合)以虚衬实(真假相生);加强抒情性,富色彩。
4.科学与幻想
关系:"科学"是"幻想"的基础(富有真实性);"幻想"是"科学"的突破(富有想象力);
效果:(两结合)富有科学的真实性、科技的预见性和科幻的神奇性,体现作者的人文关怀与思考。
5.科学幻想与现实情怀关系:"科学幻想"是"现实情怀"的载体(呈现方式),"现实情怀"是"科学幻想"的基础【科学幻想的目的是处理现实希望处理(情怀)却无法处理的问题)】;
效果:"科学幻想"体现作者的人文关怀与思考,"现实情怀"体现作者的美好愿景,突出主题。
6.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
关系:"英雄主义"是信心坚定、行为英勇,"浪漫主义"是情怀美好、格调高雅,两者相辅相成;
效果:(两结合)故事更生动感人,富有传奇色彩;人物抽象愈加完满高大;使作品焕发激情,鼓舞人心,深化主题。
7.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
关系:“革命现实主义”注重客观现实的阶级存在和革命实践;“革命浪漫主义”注重革命理想和革命气概,两者辩证统一。
效果:(两结合)故事更生动感人,富有浪漫色彩;人物抽象愈加完满高大;使作品焕发激情,鼓舞人心,深化主题。(参见6,传奇改为浪漫)
8.荒诞与真实
关系:"荒诞"表面上(三要素)违背"真实",实质上(思想意义揭露"真实"。"真实"是"荒诞"的基础,"荒诞"是"真实"的突破;
效果:极具夸张,富有荒诞性,具有深刻的(人性或社会)批判意义,深化主题。
9.虚构与真实
关系:"虚构"体现在典型抽象的塑造、情节的编排、环境的描写或叙述方式,"真实"体现在人物类型、故事类型、环境类型或叙述方式,"虚构"是对"生活真实"的提炼(而具有文学性),"文学真实"建立在"文学虚构"之上,而"真实"则由原来的"生活真实"转化为"文学真实(艺术真实)”;
效果:前者富有文学的艺术性,后者富有文学的真实性。
10.散文化
表现:淡化情节,虚化人物,营建意境(参考古诗意境,如清新浓艳、迷离梦幻、幽伤沉郁等),言语抒情化(有诗情画意的神韵)。
11.传奇性
表现:传奇人物、传奇情节和传奇环境。
12.档案材料、旧事报道、地方志或访谈的穿插
效果:补充情节,使故事愈加完整和真实,人物抽象愈加丰满立体;展示宏大的社会背景,升华主题。
#高考#
上一篇:【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诗赏析1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