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宋词与科举|18:“一树高花明远村”,这句诗好在哪里?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文闱数战夺先锋,变化须知自古同。霹雳一声从地起,到头身是白云翁。”这首《登第后》,是皇祐五年(1053年)状元郑獬,殿试夺魁后所作。诗中后两句的意思很明白,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不啻于青云直上、一步登天,这个没啥深意。但是郑獬在诗中,也说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变化”。写文章要想高人一筹,必须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别出新意、讲求变化,不能千篇一律、墨守成规。

郑獬,乃江西宁都人氏。从郑獬的祖父那一辈开始,前往湖北安陆经商做买卖,此后他们一家便在那里定居了。郑獬自小勤奋好学,年纪不大就写得一手好诗词文章。以年少有才而知名的他,本人也有极强的自决心。比方说,当他在国立学校读书(国子监生)的时候,就常对同学们说,“李广事业,自谓无双;杜牧文章,止得第五”,把二人作为本人的榜样和追逐的目标。人生在世,要想有所成就,为本人确立一个恰当的榜样和目标,是很有必要的。

宋仁宗对本科考试十分注重,在正式发榜之前,他专门上香祈祷神灵保佑,希望本科能选拔出一位忠孝双全、为国分忧的状元郎。作为本科状元得主,郑獬在晓得皇帝对新科状元寄予如此厚望之后,不免感到重担在肩,有些诚惶诚恐起来。所以,他在跪谢皇恩之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提携赏识本人的皇帝表白道:“作为一介书生,如何才能不孤负皇上的这番厚爱和期望?唯有夙夜在公,尽忠报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古代正统知识分子的共同价值观。

郑獬三十一岁中状元,五十岁去世,共为政府工作了十九年。正像他本人在中状元时发下的誓言那样,郑獬在工作中勤奋敬业,恪尽职守,关爱民众,所作所为颇受朝野称道。然而,郑獬为政府工作的这段时间,次要是王安石主政时期。由于跟王安石政见不合,郑獬的仕途经历颇为坎坷,屡遭王安石排挤打压。王安石是个有思想、有追求、有作为的官员,这一点无可置疑。但在性情襟怀等方面,王安石有时却真是让人不敢恭维。如果王安石能包容他人,懂得适当妥协退让,那么他的那些改革举措,也许就未必会失败得那么彻底。官员的人格魅力,对于他的施政措施能否顺利推行,作用非同小可。

比方说,郑獬曾被委以翰林学士,掌管开封府日常工作(权知开封府)这样的重担。如果不出不测,有这样任职经历的官员,上升空间十分巨大,位极人臣也未可知。在任此职期间,辖区发生了一起刑事案子。一个开封市民伙同其老婆,谋杀了一个妇女。在审判这起案子时,郑獬认为王安石掌管制定的新刑法不够完善,不肯按新规定进行判决,因而惹恼了王安石。于是,郑獬便被贬官安排到杭州任知州,后来又调任青州知州。

应该说,郑獬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也是有欠妥之处的。作为一个官员,对上级出台的政策规定,特别是法律规定,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并按规定程序向上级反映本人的意见建议。在上级没有做出改变之前,在工作中必须无条件地予以贯彻执行,不能讲价钱、提条件。但王安石在对郑獬的处理上,手段也过分狠辣了一些。

在青州任职期间,郑獬对政府向民众“散青苗”的做法十分不满。他对手下说,“这个办法弊端太多了,我实在不忍心挖这样的大坑让民众往里跳。”因而,便下令停止实施“散青苗”。所谓“散青苗”,源自王安石的改革措施“青苗法”。“青苗法”规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以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等实物,以补助耕作。贷款数额依各户资产分五等,一等户每次可借十五贯,末等户一贯。看上去,这是一项政府的利民政策。但问题是,政府发放这笔款子,并不是无息贷款,而是有利息的,并且还很高——当年借款随春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二分,实际有重达三四分的。

这就有问题了。这么高的利率,穷困家庭贷不起,有还贷能力的家庭又不情愿贷,这是其一。其二,那些脑袋瓜子活络的地方官员,很快就从这项政策当中发现了生财的门道:对那些有能力还贷的家庭,你不想贷款也要强迫你贷,而且随意提高贷款利息,在为政府机构敛财的同时,也顺便充实一下本人的腰包。于是,“青苗法”在民间就有了一种别称——“散青苗”。再加上有的官吏为了邀功,额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勒索,百姓苦不堪言。就这样,这项本意是为了抑制兼并、救济困难农户的富民政策,异化成了政只要好的客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

郑獬正是看到了“青苗法”的这个弊端,才不愿干这坑农害农的缺德事。这说明,他是一个不唯上、只唯实,有良心、有担当的官员。然而,王安石不这么看。他对郑獬抵触本人的新政大光其火,再次将其断崖式降职,打发他做了一个无足轻重的闲散小官(提举鸿庆宫)。这种官职,在宋代属于“散官”,只领底薪啥事管事。

郑獬为官清廉,家无余财,被降级后收入又很低,为官晚期日子过得十分贫苦。以至于他去世后,家人无钱为他办丧事,将其棺材暂存在一个寺庙里,一放就是十几年。后来有个姓周的地方官实在看不下去,专门向上级申请了一笔款子,方才使他入土为安。

虽然如今晓得郑獬的人,已经不是太多。但在当时,他却是个有一定知名度的诗人,诗写得很不错,存世作品不少。比如这首题为《田家》的七绝,就很为人所称道,如今还时常被中考等选做古文阅读试题:“田家汩汩流水浑,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郑獬的《田家》,勾画出了一幅安宁祥和、清新隽永的乡村美景。“一树高花明远村”,亦不失为上佳名句。其中的“明”字用得很传神,生动地写出了眼前一亮、满目生辉的豁然开朗感。虽说“云意不知残照好”,但是黄昏时分濛濛细雨中的满树繁花,不是也很有诗意么?有人竟然把“却将微雨送黄昏”一句,节外生枝地解读为作者将落花比喻为微雨,实在是想多了。

每当读到“一树高花明远村”这句诗,总会令我回忆起儿时故乡的情景。院子旁边的那棵大梧桐树,花开之际可以染红整条胡同。水井附近的那棵老槐树,浓郁花香可以熏香半个村庄。如今的故乡,富是富了,但是已难觅古木大树之踪影。这不免让我很是纠结,没有了参天大树、花红叶绿的乡村,还是乡村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