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小学生古诗文学习背诵浅见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笼妈是上海初三一线语文教师,之前已经分享的文章:

初中:中考群的一次临时问答记录关于初中文言文的一些问答关于阅读和阅读理解的一些问答

关于初中作文的一些问答

关于初中文言文、古诗词的一些问答2

关于初中作文的一些问答2

小学:

小学语文群的一些问答

关于精读的讨论

关于小学作文的一些问答

关于小学阅读的一些问答

暑假语文怎样学?

测评:“宋北平7次写好中考考场作文”系列课程笔记及测评

三个版本《古文观止》课程的测评

大家好!作为一个三个月前混群经验还为0(更别提鸡娃群了)的家长,没有受过各路大神的熏陶影响,在睿爸群中发表的见解纯粹发自本心。合则听之,不合则弃,望广大网友轻喷。

经常有网友会问到一个问题,该背哪些古诗文?某某书上的小古文是不是都要背?背几轮?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字——“背”,真有“一背解千愁,鸡语无烦忧”之势啊!我有点担心“只顾背诵,无问西东”会让一些娃走弯路,因而自动请缨写这篇文章来投投稿。

有话提前说:

打算走体制内路线的家长,也没有指望小孩在古诗文竞赛出什么成绩的,建议先了解古诗文在本地中考卷的比重,再规划小孩语文学习。拿上海来说,课外拓展的古诗文,只体现在12分的课外古文板块里,占全卷总分的1.6%,考的也是理解而不是背。如果现在多背背,是为了所说的古文童子功,而不是为了应试的话,那就多多益善。如果为了顺应体制内考试的话,没有必要把背课外古诗文看得特别重。相对来说,现代文更容易共情、更和作文能力相关。本文只讨论课外背诵内容。

知识加油站:

古诗文即古诗、词、曲、文,统称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即我们现在的书面语)而言。

古诗(唐以前“古体诗”和唐以后“近体诗”)、宋词、元曲都是文体方式的变化,约定俗成,以下合称“古诗词”。由于言语高度洗练,篇幅相对简短。

古文可就不一样了,诸子语录、《战国策》等先秦文学(秦统一以前)和传奇小说这类明清文学的言语完全不同,越来越接近白话。

由此,对待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问题,应有所区别。

观点一:理解+背诵=古诗词的打开方式,背古诗词多多益善

腹有诗书气自华,肚子里有文学积淀的人表露的气质精神也与人不同。往大里说,对内养浩然之气,学习为人为学的传统美德;对外抱济世之志,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往小里说,写写小作文引用化用都很不错。篇章短小也易学易记。所以,有时间多读多背是很好的。

建议背的内容都讲解一下,粗讲精讲看时间和内容经典度,皆可。讲了理解了去背,也很快,而且遗忘得比较慢。即便还想搞几轮背诵的,周期也可延长。理解了,娃看到别的古诗文里有同样的表述也会容易理解,正向循环就开始了。虽谈不上一劳永逸,但这是不太费娃又一举数得的办法。

不讲而背,就是只练了强记速度,连长效记忆都没法练出来的。而强记又是长效学习中最无用的能力,“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大多数情况下,背的内容长效记忆又靠反复记忆才行(和实际生活相关感触特别深的除外),如果是不断不理解的背诵,那就是不断强记,很费娃,还难以输出。

观点二:视古文内容决定能否要背

我的理念是“诗词打底,古文相济”。我们已在诗词中学到了精炼的言语表达,也无机会输出运用,古文从这两方面考量就不大适合背诵了。在古诗词无穷尽的前提下,在教材要求的古文背诵之外,我个人选择古文背诵是吝啬的。

以公众号推荐过的《小古文100》为例,它很适合新一年级到四五年级孩子去学习。本身它就比较简单,我儿子有不懂的地方他会问,如果娃不大自动问你可以问他。对小低娃来说,没必要非常细地逐字理解,但最少他能理解到这篇讲了什么。熟读自然成诵,没啥必要刻意背,培养兴味最重要。

再拿小高年级家长已开始关注的《世说新语》为例,它讲了很多名士遗闻轶事,思想有张力少封建束缚,深受大家喜爱。但它不适合篇篇都背。如果一定要背,三十六门中,我首选背“言语”门,古人机锋尽显,生活中经常可化用。而我不会首选“德行”门,它虽是第一门,代表刘义庆立书之纲本准绳,但它全都是故事。而背古文故事,我认为最好选挑成语典故出处的篇目,这样娃有前期知识铺垫就会感兴味好背些,对孩子深刻理解日后运用有好处。

其实娃如果不感兴味,一篇不背也没有什么损失,为了背而败了学习兴味影响后期深入学习才是得不偿失。已经有家长说:“考试又不考古文写作。”我也有同感,内化于心,浸润心灵就很好,不一定要字字不差地背出来。

有家长在娃学龄前背些启蒙古书,尚且如此,何况他书!

观点三:带注解教辅书+字典+APP=古诗文鸡娃神器

凡非现代白话文的教辅书,一定记得买有注解的版本!别挑战本人只要容易上手才能坚持更久。而且,即便中文专业出身如我,也是不敢打包票字字都解释精确的,经常要向《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讨教。

古文最好买有全文翻译的,还要带赏析,便于自鸡和鸡娃。但买古诗词可以不用买翻译全诗的。我们常言“诗无达诂”,不只《诗经》如此,古诗词也是如此。直白的全诗翻译不只一定会破坏音韵美,而且会丢失一些不能言传的意境。比如古诗词中“酒”、“月”等意象,翻译成白话文仍是“酒”、“月”,根本无法体现其中深意。一般古诗下面正文和写作背景也够娃理解和赏析了。要领着孩子读这些,而不只是为了背诗就死背不理解。

推荐大家一个APP“古诗文网”,还是很权威也很全面的。家长再稍微深入浅出联系生活讲讲,让娃在实际生活中无意识联想、运用古诗文。真正能发古今之忧思,与诗人神交共情,得孩子本人有了类似的生活经历之后,那就是十年甚至几十年后的事了。

观点四:背诵方法——熟读成诵、连句成篇

在理解的基础上,一般句读已不成问题,那么就欠读出声读通畅了。读顺后,背第一句,再后面旧滚新两句一背,1、1.2、3、1.2.3、4、1.2.3.4,就这样连句成篇背下来。古诗和现代汉语所说的“一句话”不同,不以句号为一句,而以逗号为一句。绝句有四句,律诗有八句。古文则以编者分段为章节背诵,背法和现代文背法一致。

有家长探讨过,说校内老师要求吟诵。我很赞同。吟诵的好处很多,可以通过句读的停顿、语调的抑扬顿挫培养语感、协助理解,大声吟诵还能通过声音提高记忆速度。不过还是需要孩子有点理解后吟诵才能达到“朗诵级”,否则就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

观点五:除了背,还有让更易接受的方法亲近古诗文

所谓“触类旁通”,关于文言文的一切学习内容都是有利于加强理解力的。我一向主张兴味为导入去鸡娃,不强灌。给大家一些思路:《声律启蒙》、《歇后语故事大全》、《写给孩子的成语故事》、《典故故事》……这些都不用背,给娃减减负。但它们显然要么音韵美十足便于理解对仗方式,要么故事性强便于理解典故由来,都是让娃喜欢上古诗文的前铺,对古诗文学习有所助益。你家里是不是也有很多这类书可作为亲子阅读呢?

观点六:先理解后背诵,学习检验靠运用

私以为,学习古诗文有四个层次:1、理解 2、背诵 (某些古文可跳过)3、运用(引用或化用)4、启示(面临某些抉择时可以史为镜,受益终身)。第四层我们暂且不表,说说第三层。上海初中会出现一个题型——理解性默写,通常是给出现代文语境考查该语境与某篇古诗文中哪句话相符。试举一例,了解一下学习方向:

运动会百米赛跑前,教练员为了鼓励队员们,借用《曹刿论战》中的名言和大家击掌大声说道:“大家要‘_________________’!”

我觉得这个没啥难,但有些娃愣是没有一点方向。也许这就是只背不理解惹的祸了。

运用还体现在作文上,这是最易学的提升文采的方式之一(毕竟不是本人从无到有的创作)。直接引用不用教了,化用诗句也是很可行的方法。最近在群里正巧看到这方面的教学内容转过来:

化用古诗就是讲诗句加工并糅合到现代白话言语中。

方法一:取词摘句法。

例如:

1. 那润物的小雨,可曾抚淡了锦官城的浓艳。

2. 沏上一杯菊花茶,来听一曲巴山夜雨的倾诉。

方法二:词句重组法。

例如:

1. 那飘逸的太白,可愿为我拉来九天的银河,千尺的飞流。

2. 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

方法三:画面想象法。

例如:

1. 那探出头的一株杏花红,可知园外春意亦正浓。

2. 夕阳映红的古道上,斜长的一抹,是被西风吹瘦的马的影子。

所谓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是建立在古代学习的人浸润在古文书面语的前提下,人家有言语环境自然多见就融会贯通理解了。小娃没有古文基础打底就难以做到。所以一背不能解千愁,背的内容更要取精华去糟粕,还是家长乖乖先做功课多引导吧,你的参与会让娃更爱古诗文。

特别说明:小笼妈不接收家长补课的需求。

公众号长期征稿,细节请参考征稿函20210515

加群前请先看关于加群在公众号回复加群进群请先看群公告,没有按照规定修改群昵称和长期潜水的群友会被移除。

我的专辑

小学数学鸡娃系列

小奥书籍系列

鸡娃系列家长篇

计划、执行与统计

高端班

目标与规划

初中数学教辅

补课

学习方法

群友分享

随笔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