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部编版九下:古诗词赏析大全(一)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每天早上6:07准时与您相见

祝您及家人平安幸福

欢迎投稿·赏金80%归作者

部编版九下:古诗词赏析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四周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

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

未能像窦宪那样打败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

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赏析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抽象生动鲜明。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点明了时间、地点,总写边关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含有惊异之意。

2、“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反映了边关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3、“四面边声连角起”一句写边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悲凉气氛浓厚,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边关被崇山峻岭环抱;下句写到对西夏的和平,充满肃杀之气,暗示宋朝不利的军事情势。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

5、“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万里”构成了悬殊的对比,写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6、“燕然未勒归无计”,和平没有取得胜利就不还乡,抒发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思想。

7、“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由本人而及征夫,总收全词。将军彻夜未眠发为之白,征夫为之落泪。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兼而有之,复杂而又矛盾。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

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

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

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跟随我,

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襟怀愈加开阔,我的胆气愈加张扬。

即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

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

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外形

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簇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构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举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借出猎表达了本人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点明出猎题意,写出猎的雄姿,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2、“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猎时的装束和盛况。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为了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决心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亲身射杀猛虎。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显出词人“狂”劲和豪兴来。

4、“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写词人酒酣之后,意兴正浓,胆气更壮。

5、“鬓微霜,又何妨!”两句,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者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本人能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以抽象的描画,表达了本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博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

梦醒时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

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

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

取得世代相传的的美名。

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上片写作者早年抗金义军军容的威武雄壮,下片追想本人的沙场生涯,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此词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抽象

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1、“角”,古代军队的乐器,好像今天的军号,有竹、铜、牛角等制品。“八百里”,这里代指牛。“麾下”,即部下。“炙”,这里是指烤熟的牛肉。“五十弦”,代指各种军乐器。“的卢”,古代一种烈性的快马。

2、“了却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

3、“博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表现了作者抗金复国建立功业的积极思想。

4、“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小住京华,

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

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怒放

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

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

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样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波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赏析

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而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情况

上片次要表达了作者本人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

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1、“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

2、“殊未屑”表明作者蔑视贵妇人的生活。

3、“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表达鉴湖女侠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4、“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她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

5、“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是对庸夫俗子的丈夫的愤怒,知音难觅的慨叹。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

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

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

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

轻轻感到一些寒冷,

看山头上斜阳已显露了笑脸,

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

归去,

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俭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耿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心展示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1、“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2、“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何妨”二字显露出一点俏皮,更添加挑战色彩。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4、“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无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6、“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也不足挂齿。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

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译文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

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

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

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

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好像梦境,

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

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

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伯事,

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

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想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由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逼真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发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神韵深远绵长。

1、“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首先回想青年时期,追随遗韵,敬慕前贤,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

2、“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三句,写景叙事,以静衬动,富有空间感,充满闲情雅兴。

3、“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两句概括了二十余年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

4、“闲登小阁看新晴。”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

5、“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把国家兴亡、人生穷通的大感慨,付之于渔唱,是文学中的一种传统意象。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

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

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

清光更多。

译文

一轮慢慢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

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

白发日增,

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着风,

飞上那万里长空,

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

人们说,

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赏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本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管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1、“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本人的政管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想象,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宗旨

3、“桂婆娑”,不只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译文

我向着那挺拔入云的北方边疆一路前行。

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

深秋遥远的边塞,使人不由情伤。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塞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

古往今来胸中的仇恨何时能平!

赏析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这是一首边塞词。词作通过刻画“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清代学者纳兰性德所做的词。“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说明行程辽远。

2、“北风吹断马嘶声”,写寒风吹来,满耳尽是马嘶之声,展示了塞外的荒凉景象。

3、“深秋远塞若为情”,写诗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4、“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

5、“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贫苦和古今幽恨,指出了这首词的宗旨

电话:15650197730

初中语文崔老师——崔显升,中学高级教师,有近30年的教学经历,有丰富的中考辅导经验,方法独特,快速高效。现任教于青岛第二十三中学。主编、参编《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精选》、《中学语文备课材料库》、《新课标语文同步训练》、《新课标语文学习目标与检测》、《写与说》、《三维探究高效学习法》、《初中现代文阅读金手指》、《随堂金四导•新教材全程解读》等教辅图书三十余种。

发表或获奖论文数十篇,如:《个性化阅读与多角度探究——<羚羊木雕>施教片断分析》、《我以我文鉴我心——谈怎样才能写好“我”这类作文》、《质疑<死海不死>》、《要注重文章的结尾》、《无妨碍作文训练》等。

经本人指点,在全国各类杂志报纸发表,或在作文大赛中获奖的学生作文,累计达数百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