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为何偏爱杜甫,一人独占38首?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唐诗三百首》谁的诗最多?王维第二,李白屈居第三,谁是第一?

□黄伯益

引语:诗与诗选

中国是个诗歌王国,有着几千年的创作传播史,中国古典诗歌(旧体诗)从《诗三百》起步,《楚辞》的突破,到汉代乐府的流行,直到唐宋的普及,是个不断攀升的过程。尤其是到了唐朝,更是达到诗歌创作的巅峰。

后世学人,多以唐诗为本,来实现本人的诗人梦,所以,才在民间留下了“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的古谚。

有唐一代,涌现了众多诗人,并创作了海量诗歌。据《全唐诗》不完全统计,唐朝有名字记载的诗人就有2300多位,留下了近5万多首诗作,这是从西周至南北朝近1700年遗留诗歌总数的两到三倍。

这些海量唐诗,龙鱼混杂、优劣不齐,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与学习唐人诗歌,其后各代都有选家为读者劳累

其实,早在唐代就出现了唐诗选本。唐人编选的唐诗选本,流传至今的还有十几种,比较著名的有崔融编的《珠英集》、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高仲武编的《中兴间气集》等。

宋代以后,关于唐诗的选本就更多了,而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清代学者蘅塘退士孙洙所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了。

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

孙洙,字临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于江苏无锡,祖籍安徽休宁 。

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1744年)中举,乾隆十一年出任江苏上元(今江宁)县学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兼县学校长)。

乾隆十六年中进士,以后历任顺天府大城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山东邹平县知县、江宁府学教授等职。

由于孙洙本人也是读书人出身,还有县学教谕的工作经历,在学习与工作中,他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现有的唐诗选本,已很难满足当时学子们的学习需要。

任知县期间,鉴于当时通行的《千家诗》“工拙莫辨”,他决定编辑一部唐诗选集取而代之。在继室徐兰英的协助下,于乾隆二十九年以“蘅塘退士”署名的《唐诗三百首》终告完成。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75位唐代诗人及2位无名氏),计311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正文和评点。

由于《唐诗三百首》所选作品体裁完备,风格各异,富有代表性,又通俗易懂,自诞生后,不断被翻刻、出版,进入千家万户,“几至家置一编”,成为儿童的启蒙读物。

其影响,甚至传到了海外——《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唐诗三百首》的取舍

《唐诗三百首》的获选者,多是唐代诗人中的佼佼者,比如,李隆基、李白、杜甫、白居易、陈子昂、杜牧韩愈、贺知章、李商隐、刘禹锡、柳宗元、孟浩然、王勃、王昌龄、王维、张九龄,等等。

但是,由于《唐诗三百首》的容量无限,难免有遗珠之憾,所以,有许多好诗未能入选。

比如有“孤篇盖全唐”之誉的《春江花月夜》,就被《唐诗三百首》给遗漏了。

另外,有“诗鬼”之称的李贺,传下来200多首诗,却一首未进《唐诗三百首》。

还有晚唐著名诗人罗隐(罗隐的诗言语精警通俗,有些诗句脍炙人口,成为经典名言,如“家财不为子孙谋”、“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无情也动人”等等),也被《唐诗三百首》给忽略了。

整部诗集,77位诗人共选有311首诗,那么,谁的作品入选最多呢?第四名为李商隐,选诗22首;第三名为李白,选诗27首;第二名为王维,选诗29首;第一名是杜甫,共有38首诗入选。

为什么是杜甫?

杜甫是个不得志的文人,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加之安史之乱迸发,潼关失守,杜甫过起了辗转多地的漂泊生活。

虽然战乱频频,生活贫困,但他仍然心系苍生,襟怀国事,写下了大量关于国计民生的诗篇,是享誉后世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孙洙,也是个悲天悯人、襟怀国事、心系苍生、一心为民办事的好官。

在任知县期间,深入民间访问疾苦,视百姓如家人父子;断案时,还没有笞责,他已先落泪,令人感悟。为了预防灾变,他还捐私银兴建水利,以保农业丰收。

所以,每当卸任之时,百姓攀辕哭泣,为他送行。直至告老还乡,仍两袖清风,囊橐萧然。

另外,孙洙亦能诗善文,尚有《蘅塘漫稿》、《排闷录》、《异闻录》等著作传世。

有人或说,正是这种相通的悯人情怀,让孙洙对杜甫有了深深地崇拜,因而对他的诗歌也充满偏爱,所以,在编选《唐诗三百首》时,才对杜诗情有独衷。

这样的理解可能有失偏颇,作为一个选家,是不应以个人好恶与情感为标准的,而杜诗能在诗选中夺魁,是因为杜甫的诗,多为现实主义题材,接地气,易于被刚刚入学的孩童及普通读者所理解与接受,这才是杜诗能大量入选的真正缘由

《唐诗三百首》中的杜诗有哪些?

在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杜甫有38首诗入选,其中:

五言古诗5首:《梦李白二首》《望岳》《赠卫八处士》《佳人》;

乐府诗4首:《哀王孙》《兵车行》《丽人行》《哀江头》;

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各1首:《八阵图》《江南逢李龟年》;

五言律诗10首:《登岳阳楼》《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别房太尉墓》《旅夜书怀》《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月夜忆舍弟》《天末怀李白》《月夜》《春望》《春宿左省》;

七言律诗13首:《咏怀古迹五首》《宿府》《阁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楼》《蜀相》《客至》《野望》。

从上述诗歌目录来看,杜甫的这些诗,大致可为几类:

其一,写给朋友的寄情诗。

比如《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赠卫八处士》《寄韩谏议》《月夜忆舍弟》等等,这里既有对友谊与亲情的依恋,又无为本人的前途与命运“献媚”他人的无法,都是情真义切之作。比如他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写的是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托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郁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言语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诚感人。

其二,借古咏今的感怀诗。

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别房太尉墓》《蜀相》《八阵图》等等,表达的都是吊古伤今之情,抒发的是国事堪伤、自我漂零的悲苦。

比如他的《咏怀古迹五首》,是他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居住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所写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称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本人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本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其三,寄情山水的即兴赋情之作

比如《望岳》《登高》《春望》《登岳阳楼》等等,都是寄情于景,借以抒发本人的人生情怀。杜甫的这类诗,多是相当经典的佳作,比如他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全诗前二联写点明“旅夜”,后二联紧扣“书怀”,景中无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结构谨严,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其四,反映现实的“叙事诗”。

比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兵车行》《丽人行》《哀江头》《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等等。这些诗都有忧国忧民之思,正是杜甫诗中被称为“诗史”的那一部分。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结语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深,一生写诗1500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因而,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涛。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杜甫的诗,到宋朝以后遭到广泛注重,王禹偁、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晚清的孙洙成为杜甫的铁杆粉丝,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片来自网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