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殿闪老师为学生讲授诗词创作。(覃捷 摄)
【点赞人物】邕宁区百济中学退休教师 余殿闪
【点赞事迹】他让诗词教育在一个乡镇学校生根发芽、滋养雨露、茁壮成长。凭着对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他带领百济中学的教师、学生们教诗词、学诗词、用诗词,营建了浓厚的诗词氛围。如今的百济中学以诗促学、以诗为傲、以诗传承。
诗词种子在乡村学校开花结果
一个乡镇的学校,一脉文化的传承,一位赤诚的老师。
余殿闪老师是土生土长的百济人,广西诗词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他担任过百济中学党支部书记,在学校教授语文课,2017年底退休。他是百济中学古榕诗社的创始人之一,现任古榕诗社社长。
百济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涌现出许多文人墨客。百济人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家里大厅的中堂贴上一副对联,两头再贴一首诗,这首诗往往是百济人本人创作的。
写诗不断是余殿闪老师最大的业余爱好,2012年他提议成立诗社,以强化学校的诗词与国学教育,鼓励学生创作投稿,将百济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古榕诗社如愿成立,百济中学校长、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和爱好诗词的退休老校长、教师们作为诗社的骨干力量,鼓励在校学生、毕业生、百济村民以及在异乡工作生活的百济人积极投稿。
由百济中学古榕诗社出版的《古榕新春》诗集,从2015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期,共收集百济中学学生、教师以及百济各界人士的原创诗词、对联、歌咏2000多首,许多诗歌也在南宁市、自治区以及国家级报刊等媒体上刊登。学生创作的诗词在自治区级、市级诗词比赛中多次获奖,诗词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余老师退休后和儿子一起住在市区内,但每个月他都会回到百济中学住上一个星期。“一日为师,终身为师。虽然我已经退休,但我还是想念同学们,想念古榕诗社,想把诗词教育传承下去。我现在身体健康,还能干,我还想为学校的教育尽本人的一份力量。”他说。
以老带新以身作则传承无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教育要传承,需靠后来人,诗词教育的传承,教育者的传承是关键。
“古榕诗社是百济中学的骄傲,我们每年都会划拨专门资金支持诗集的出版以及授课老师的聘请。”百济中学校长梁加谋告诉记者,“余老师是我们的‘宝藏’,每个学期我们都会请余老师给老师们进行诗词创作培训。还组织有兴味的学生参加余老师的诗词讲座,一个学期有四五次,学生热情高涨,场场爆满,有的学生还因为报不上名感到失落呢。”
诗词教育已成为百济中学的特色教育之一。一些年轻的语文教师刚进入学校时对诗词创作知之甚少,欣赏能力强,创作能力较弱。老一辈语文教师担心退休后诗词教育会出现“断档”。经过余老师等老一辈语文教师的“传帮带”,如今年青一代的语文教师也已成为百济中学诗词教育的骨干力量,在教学中,穿插诗词创作内容以及经典古诗词欣赏,并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兴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退休在家的余老师还有未完成的心愿,他说:“希望把古榕诗社不断办下去,希望学校能够继续开展诗词教育,希望古典诗词在百济中学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而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百济中学打形成为‘中华诗词教育先进单位’。”虽然这个心愿直至他退休仍未完成,但他表示,要发挥余热,老马再扬鞭,在有生之年为完成这个心愿而努力。
来源:南宁日报
记者 杨 静 通讯员 覃 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