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这幅传世的《撵茶图》,描绘出品茗雅集的场面,再现了宋朝的点茶技艺。
○郑学富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近日申遗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被后人称为“茶圣”的陆羽所撰写的《茶经》,开创了饮茶新风尚,推动了茶文化的构成和发展。唐宋时期,煮茶论道已成为文人雅客的文化时髦。
三五好友,品茗论诗,谈笑间彰显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文人情怀。宋代是茶文化的鼎盛期,茶事活动丰富多彩。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是一位资深茶人,他不只对种茶、制茶、煎茶、烹茶有深入研究,更在品茶美学和品茶论道上造诣极高,能从茶中品出生活的真味、世间的真情、人生的真理。他一生写了很多有关茶的诗词,即便在顺境中,依然开朗豁达,以茶会友,咏茶言情。他因“乌台诗案”刚从狱中出来不久,即给好友杜道源写了一张便札:“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须至面白。”邀请其过来啜茶一叙。晚年被贬到荒蛮之地儋州,可谓到了人生的谷底,仍然与茶为友。他在元符三年春曾作《汲江煎茶》诗曰:“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精妙生动,比喻贴切,说明了烹茶品茶的美好味道已深深融于他的骨髓。诗人借景抒情,反映了被贬远方的寂寞心情,只能以茶慰藉思乡之情。
冬日烹雪煎茶,也是一桩雅事。白居易《晚起》诗云:“暖炉生火早,寒镜裹头迟。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描绘出冬日煮茶的情调。陆游的《雪后煎茶》诗云:“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怀事,不枉人间住百年。”诗人逸兴遄飞,一边欣赏雪景,一边烹雪煎茶,抛却尘虑,品茶观景,不枉世间潇洒走一回,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据传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绘制的《撵茶图》,描绘出文人品茗雅集的生动场面,再现了宋朝流行的点茶技艺。画面所绘场景,似在一园林内,有奇石、芭蕉树等,一共五人,左面有一案几,上摆文房四宝,香炉袅袅,围坐着三位文人雅士。最左边坐着一位僧人,身穿袈裟,正伏案挥毫书写或绘画;对面端坐者是位雅士,一身道士打扮,正聚精会神观看僧人创作;另一位为儒生,一身学士打扮,双手展卷,两眼却看向僧人这边,好像在对比赏析书画作品。有人认为,这三人分别是唐代“草圣”怀素、他的叔父钱起及好友戴叔伦。三位高士并没有被旁边的点茶现场所影响,旁若无人,全神贯注,完全沉浸在书画创作和欣赏之中。画面显得极为安静,整洁有序。
画面的左侧有两个人,即所谓的“茶博士”,正忙着煮茶点茶事宜。前面一位骑坐在长条矮几上,右手正在转动茶磨磨茶,神态专注,动作舒缓,磨好的茶末从茶磨中似雪花般涌出撒落在磨盘上。石磨旁横放一把茶帚,是用来扫除茶末的。后面一人伫立桌边,右手提汤瓶,左手执茶盏,欲待点茶。黑色方桌上陈列着点茶器具:茶箩、茶盒、茶盏、盏托、茶匙、茶筅等。地上小方几上的火炉很旺,炉子上的煮水器是一个提梁壶外型的水铫。其身后的镂空雕花器座上,是一个两头大两头小的贮水瓮,瓮口盖着一个荷叶型盖子。点茶场景繁而不乱,有条不紊。
刘松年,号清波,浙江金华人,随父亲宦居杭州。工山水、人物,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画风笔精墨妙,变雄健为典雅,水墨青绿兼工,着色妍丽典雅,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因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所画人物神情生动,衣褶清劲,精妙入微。《撵茶图》中的人物外型精确,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煮茶点茶的程序,描绘得很细腻,有诸多令人称奇的细节,如磨茶者的脖子上的白色麻绳打了两个结,构成两个环套在胳膊处,是推磨时为了节省力气。煮茶点茶的器具,描绘得也很精细。
南宋诗人杜耒《寒夜》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煮茶品茗,谈诗论道,须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君子之交,宁静雅致。在现代生活中,营建一处返璞归真、古色古香的氛围,用传统的茶具、木炭,烹煮中式茶饮,忘却忧虑烦恼,“偷得浮生半日闲”,聊天叙旧,不失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桩雅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