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邪教中的“安慰剂”效应辨析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误入邪教的人群中,有相当高比例的人会强调本人信教后疾病好转了,人生“心结”解开了,烦恼痛苦减轻了等,这些不同程度的良性身、心体验,成为他们相信邪教教主十分神奇的最后诱因和直接证据,进而愈加泥足深陷,在邪教歪理邪说的反复洗脑下,最终痴迷成瘾,难以自拔。本文正是分析在此类现象中存在的“安慰剂”效应,以协助大众建立科学认知,正确面对本人的身心变化,从邪教的精神控制中挣脱出来。

二、“安慰剂”效应的相关概念

1、定义。“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受试者期待效应”,是指病人虽获得无效的医治,但却“意料”或“相信”医治无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安慰剂”是指没有药物医治作用的片、丸、针剂、甚至虚假手术或言语暗示等。

2、在医学和心理学上的使用。1955年,亨利·比彻(Henry Beecher)医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初次发文指出,如果对病人采取药物医治,很多患者的病情都会明显好转,但如果仅采用纯盐水或非药用成分进行医治,约有1/3的患者仍会被治愈,这种疗效不只表现在心理上,在生理上同样如此。多年的研究证明此效应的广泛存在,目前,政府管制机关规定新药必须通过临床的安慰剂对照(placebo-controlled)测试,证明该药物或手术在双盲实验中,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的疗效,方能视其具有真实的疗效,获得认可,否则申请不予获批。

同时,“安慰剂”效应在心理征询医治领域亦得到深入的研究、使用。心理征询中的“安慰剂效应”,是指征询师在征询中向来访者提供“安慰剂”,包括心理或病理性药物、生物意义上的中性物质(如维生素)、征询者的抽象、言语和非言语技术及环境的建构等,使来访者由于期望而促进心理妨碍减轻或病情好转的心理现象。

3、“安慰剂”效应的易感人群。容易对安慰剂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类人的人格特点是: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决心不足、好留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人群中,大约有35%的躯体疾病病人和40%的心理、精神类问题患者都会出现此种效应。

安慰剂药物和安慰剂医疗过程已证明对一大批病症无效,包括长期性疼痛、高血压、心绞痛、抑郁、癔病、精神分裂症、甚至癌症等,这是对奥秘魔术、巫术、用水蛭放血、拜药王庙、仙丹等乱七八糟的疗法的实验继续。也正由于普遍人群都具有此心理特点,才使江湖医生、巫医术士、邪教教主得以有活动市场,施展其术。

4、“安慰剂”效应的解释。

(1)受试者期待效应——积极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患者的病情缓解和生理变化,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的,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是因为他们“相信本人必将如此”而产生的。换言之,使你产生不同感受的信心真的能让你感遭到不同。

(2)条件反射。巴甫洛夫(Pavlov)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表明,每次给狗喂食前摇铃,多次反复缘由是狗已构成条件反射。所以,安慰剂使病人产生与无效药物类似的生物性条件反应,也许是其无效缘由之一。

(3)情感支持。研究安慰剂效应的哈佛大学教授托德·凯普查克(Ted Kaptc

(4)病情自愈。人体是一个具有自然康复能力的机体,会不断努力达到整个生化系统的动态平衡,即便被遗忘在无人问津的角落,其中一部分患者的病情也会自行好转。

(5)其他医治产生的效果。有可能部分患者偷偷地寻求其他的医治方式,才是疾病好转的真正缘由

三、邪教中的“安慰剂”效应分析

安慰剂效应本质上属于暗示效应,药物的安慰剂次要是通过患者对药物的认识、感受以及服药行为本身引起的心理、生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效果的;而在心理学领域,则通过催眠医治、暗示疗法、认知疗法、意向对话等,引导来访者心理向积极方向发展,进而改善身心症状。邪教正是利用了这一现象,以塑造教主无所不能的权威抽象言语暗示和设置特殊环境作为“安慰剂”,诱使信徒“服下”,把由此安慰剂效应所带来的疾病和心理症状的改善,归因为教主的神奇和伟大,进而实施精神控制,蒙骗世人。

邪教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无限拔高、神话教主,号称其拥有超自然的神力,能掌控宇宙和人类的命运,极力打造其高于一切的权威抽象本人听从教主的指示举动,则能受其神力保护,避祸得福,满足了信众求身体健康、平安、家庭幸福、甚至“圆满”、“上天堂得永生”等心理;另一方面,则通过谎言骗局、发毒誓、恐吓等手段,使信徒对背叛教主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建立了教主的绝对权威,为心理暗示效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老、病、死是人间常态,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事甚至蒙受严重打击都是普遍现象,例如久病不愈、家庭不和、事业受挫、人际窘境、精神空虚、死亡恐惧等。当问题迁延日久,无法靠本身力量走出窘境时,总会寻求外在的协助,如从亲人朋友的经验中,从科学、心理学、哲学、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甚至迷信风俗中寻求处理方法,部分群众却在此过程中,误入了冒用宗教的名义,剽窃、拼凑宗教及民俗迷信中的术语和做法,作为“良药”提供给信众的邪教。

当人们面对人生窘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而误入邪教后,在其强大的心理暗示下,相信一切都是命运或神的安排,只需把一切交给“师父”或“神”即可,客观上会促使他们放下之前纠结难化的“心结”,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心理上有所放松;同时,当他们相信只需按照教主的要求去做甚至只需信仰,就一切必然好转的心理预期下,安慰剂效应启动,必然引起部分人身体的相关反应,将有助于其身心症状的缓解,甚至疾病痊愈。这在很多邪教痴迷者中都有报告,他们多是具备相应人格特质的安慰剂反应者,其好转的身、心疾病亦与安慰剂效应研究中无效的病症相对应。

同时,信徒在邪教组织精心设定的拒绝一切外界信息输入(不看书报、不看旧事等)的“感觉剥夺”环境中,留意力集中在“学法” “讲真相”或“吃喝神话”、“传福音”中,反复接受邪教的心理暗示;此外,邪教通常要求信徒只讲练功或信教后的好处,严禁传播对其不利的负面经历,在有意设置的神奇“见证”中,心理暗示效应在从众心态下相互加强;而且,在逐步构成次要生活人际圈后,信徒的情感支持、爱与归属等心理需要在小范围群体中得到满足,进一步扩大了安慰剂效应。这些身、心症状的良性转变,成为了他们深信邪教的第一手证据,影响深远。

天长日久的反复下,邪教信心进入潜意识的自动化模式,将会构成相应的身心条件反射反应:在邪教痴迷者从事有关邪教活动时,生理上会表现为脑内类吗啡类物质大量分泌,肌体产生放松、温馨反应,心理上产生积极、愉悦的感受。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若这种体验式的经验得到反复强化,将会改变其大脑的相关物质分泌,激发、建立相应的生化电磁通道,构成牢固的神经回路,甚至改变基因表达,进而“成瘾”。如此,则他们沉浸的时间越长,痴迷越深。

四、如何破解邪教中的“安慰剂”效应问题

1、充分说清“安慰剂”效应的原理和适用范围,让邪教痴迷者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分析清楚邪教痴迷者身心产生变化的过程与安慰剂效应间的关系,让他们对本身有更清晰的认识,学会科学理性的思维。

3、运用大量的反面现实例子,指明邪教痴迷者只是“感觉好转”、身体病症仍在的现象,指出邪教并不是如其所宣扬 “包治百病”的神奇,疗效并未能超出安慰剂效应无效人群比例。

4、辨析清楚科学、传统文化或正教等在指点我们处理人生难题时,提供的是正确的观念、行为和后果间的因果关系,强调的是通过本身努力所取得的效果,与邪教把一切功劳归因到教主一人的邪恶用心截然不同。

5、指点邪教痴迷者建立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确面对疾病和人生挫折。

五、值得关注的反安慰剂效应

值得留意的是,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 (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医治无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这个现象是由于接受药物的人士对于药物的效力抱有负面的态度,因而抵销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我们在反邪教工作中发现,当邪教痴迷者刚脱离邪教时,有部分人会出现原有疾病反复或身体不适的现象,从而形成心理压力和思想波动。此现象与邪教预先埋设了“若背叛教主将会归还病业或蒙受惩罚”的负面心理暗示有关,若如此则其思想未能真正脱离邪教的精神控制;或与他们明白本人上当受骗后,原来的安慰剂效应消失有关。我们应在工作中细心辨别,协助学员厘清思路,彻底走出邪教的精神控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