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
封面旧事记者 滕晗 柳青
2000万余册古籍得到妥善保护、12274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330余叶古籍修复完成……国家典籍博物馆三号展厅外侧墙面,15组数据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典籍保护成果。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近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汇集了全国20多个省40余家公藏单位、30余位私人藏书家的珍贵藏品330余种,展示了共和国70年来古籍保护成果,展品布及文津厅、两侧通道以及第一至第四展厅。穿过连廊展现的“中华古籍长河”及“国图百十年大事记”时间线后,即走进大展四个专题展厅,分别为“国宝吉光”、“百代芸香”、“汲古润今”、“交流互鉴”。
“汲古润今”展厅内,一本翻开的古籍静静躺在展台里,右边纸张竖着写了八行字,最左边一行用繁体写着 “礼记正义卷第一”,古籍下方的正文写着“国家图书馆藏”。这是藏书界公认的“海内第一孤本”——南宋刻本《礼记正义》。《礼记正义》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古人对《礼记》的正文,由孔子第31世孙、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所著。
虽然现在刻本安静地向观众展现,但70多年前,它还是颠沛流离、前途未卜,而回归,则得益于一个叫“香港秘密收购小组”机构。
“香港秘密收购小组”于新中国初期成立,因解放前夕大量国宝级文物流失香港,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时任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担任,开展文物抢救工作。这本南宋刻本《礼记正义》正是那时由香港寻回。
据引见,上海沦陷时,这个藏于上海豪宅“宝礼堂”的珍品因其主怕落入敌手,就转至香港。1951年,藏书主人潘世兹自动致函郑振铎,表示愿将“宝礼堂”藏书全部捐献给国家。1952年,包括南宋刻本《礼记正义》在内“宝礼堂”藏书由专人从香港运至上海,郑振铎特地从京赴沪,政务院出面命铁道部派出专列,护送文物回京。
在展品前,一位老者低声默念刻本文字,时不时停顿思考,在安静的展厅内,文物似乎有种让时间维度消失的错觉。
“汲古润今”展厅为国家典籍博物馆面积最大展厅,此次展出珍贵典籍60余种,部分展品初次全面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事业的历程和成就,如国宝级晚期雕版印刷品《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仅比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出土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所刻《金刚经》晚59年,为国内已知有纪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弥补了中国作为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故乡却无晚期实物的遗憾。
据了解,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出土唐咸通九年所刻《金刚经》,是世界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书籍,中国因而被世界公认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国。
展台内的《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棕黄色的古籍横向部分摊开,竖行字体几乎铺满卷面,据引见行17字。于2015年入藏国图,后立经古籍版本专家与修复专家共同完成修复工作。
此外,“国宝吉光”展厅内,文津阁《四库全书》、文源阁《四库全书》、文澜阁《四库全书》及河南省图书馆藏文渊阁四库全书删余稿《明文海》等也同台展出。同时,为留念司马光诞辰一千年,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也在展出。
记者留意到,“交流互鉴”等展厅中,还运用了数字虚拟沙盘演示、全息视屏演示、沉浸式数字场景、微信导览等多种手段,不少观众驻足体验,感受更多样化、高科技的观展体验。
【如果您有旧事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报
上一篇: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可你真的晓得,所谓的“礼”到底是什么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