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out,这个词相信有很多的妈妈都晓得,具体的意思是“从原来的活动或环境中暂时脱离出来,独自一个人待着,可以是坐着,也可以是站着”。简单的例子就是,哥哥和妹妹一起玩玩具,结果打了妹妹,妈妈就让哥哥不要接着玩了,去一个安静的角落本人待一会,时间到了再回来一起玩。
常见的中文翻译有“隔离”、“暂停”、“罚站”、“坐小板凳”,甚至是“关小黑屋”等等,但我觉得都不太恰当,想了很久,觉得根据实施的过程和目的可以,“暂停安静法”可以勉强能表达其内涵,所以,这篇文章里我打算就用“暂停安静法”或者直接就用其英文名称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妈妈们都晓得,打骂孩子是不对的,是犯法的,也是没有长期效果的,所以,time-out,这种国外妈妈们尝试了很久的做法被越来越多的妈妈们留意到,也有越来越多的妈妈们开始尝试。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合适使用time-out的方法呢?答案能否定的,在考虑给孩子实施time-out之前,父母们首先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你能不能接受time-out的理念和做法?
其实在国外,time-out的方法是存在争议的。支持的人认为,time-out是不打骂“熊孩子”又能让他们体会不良行为后果的替代方法;而反对的人则认为,time-out虽然不是体罚,但是同样是一种惩罚,而且孩子会在time-out的时候,会有被抛弃的无助感。写这篇文章前,我特地问过我的美国同事以及朋友邻居,发现他们大部分人还是会使用这个办法的,因为“有时候娃实在让人头疼”。
但是,如果你的教育理念是完全的正面教育,无法接受time-out实施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出现的抗拒、伤心、生气等负面情绪,那么我觉得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其实,养育孩子的道理是共通的,但具体的做法因为父母价值体系的不同而呈现各种模式,这是非常正常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在这里,我不推荐这种办法,也不反对这个办法,因为这个每个父母本人的决定,在我看来,如果time-out是将父母从想“揍娃”的暴怒中解救出来的独一办法,那么利大于弊;但如果父母能很好地控制本人的情绪,任何时候都坚持正面管教,也有更好的办法改善孩子的行为,那么自然不必用这个办法。
第二、孩子的性情特征是怎样的?
每个孩子刚出生时的气质特征以及受后天影响而表现出的性情特征是不同的,他们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顺应模式也各不相同。
如果你们家的娃是个活泼好动,喜欢互动的娃,一旦离开了人群,停止了游戏和互动,他一个人在没有玩具的情况下独处会百无聊赖,左立不安,那么time-out是更有可能无效果的。
但是如果你们家的娃喜欢独处,站在一堵白墙边,都能在墙上看出一朵花来,那么,time-out这个方法可能是不太合适你家娃的。除非,你晓得他对于正在进行的游戏有着十分的喜爱和着迷,以至于平时能安静独坐的孩子想尽一切办法都想要继续被中缀的游戏。
第三、平时你和孩子之间有足够多的亲子互动吗?
心理学家发现,并不是所有时候给孩子用time-out都是正确的,而应该在正强化的基础上使用。正强化的意思是,在和孩子建立良好链接的基础上,给孩子很多的积极快乐的亲子互动和游戏时间(time-in)。
如果孩子脾气失控或者有不良行为,就简短地收回和孩子的积极互动时间,这样孩子就晓得,他做的是对的还是错的。和本人一个人独自time-out比较起来,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更喜欢积极的互动和游戏。通过建立良好行为和良好情绪之间的链接,他们会在以后的时间里尽可能避免出现会导致被time-out的问题行为,并逐步想要保持本人的良好行为。
所以,如果你平时和孩子的互动时间非常无限,或者你们之间的互动通常都是负性的,以叱骂和要求为主的,那么time-out这个方法也是不太合适你的孩子的。
第四、你的孩子已经足够大,能理解time-out的含义吗?
多大的孩子可以使用time-out?这个没有确定的说法,因为每个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对于time-out的理解能力也不同,但通常情况下,1岁半以前的孩子是不太建议使用time-out的。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1岁半了,可以使用视频或绘本提前让孩子明白什么事time-out,比如绘本《好奇的乔治》(Curious George)一书里就有小猴子乔治被time-out的场景。
我觉得在和孩子解释time-out的时候最好不要把它定义为一个惩罚性质的事情,可以和孩子描述为“安静时间”、“思考时间”、“贝贝本人的时间”等。这样会让孩子感遭到time-out的目的是为了安静地一个人待一会,或者安静地思考问题,或者是只要本人的不被打扰的时间。
作者引见:徐桂凤 住院医师·儿童心理科,擅长儿童心理及行为保健。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妈咪晓得”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联系邮箱:info@easyhin.com
妈咪晓得平台努力于为妈妈、宝宝提供最专业的移动健康管理服务。一键资讯,三甲医院儿科、产科医生在线免隐晦答,发布最新孕育资讯~
(关注“妈咪晓得问医版”微信公众号,即刻向医生征询!)
上一篇:我们的城市暂时按下了“暂停键” 静下来!与君共待,惟愿城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