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今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与克劳塞·维茨的《和平论》和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一起位列世界三大兵书。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
1.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译文】孙子说:和平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调查了解的。
2.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和平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诚信、仁爱、英勇和严明等五种品格。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3.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译文】和平是以运用诈谋奇计以克敌制胜为最高准绳的。所以,实际能打,反而示敌以不能打;预备怎样打,反而示敌以不怎样打;拟取近道,反而示敌以走远路;拟走远路,反而示敌要取近道。敌若贪利,就以利去引诱它;敌若乱而不整,就乘机去袭取它;敌若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若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它;敌若气势汹汹,乘怒而来,就设法使之屈挠;敌若词卑行敛,就设法使之骄惰;敌若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之劳顿;敌若亲和团结,就设法离间它。要进攻敌没有防备之处,要出击在敌意料不到之时。这是军事指挥家的奥妙所在,是不可事先泄显露去的。
4.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译文】开战之前,凡是“庙算”获胜的,是由于所得算筹较多的缘故;“庙算”不胜的,则是由于所得算筹较少的缘故。
5.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出自《孙子兵法·作战篇》)【译文】不完全了解用兵之害的人,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之利。
6. 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出自《孙子兵法·作战篇》)【译文】部众奋勇杀敌,是由于他们有同仇敌忾之心;勇于夺取敌利,是由于有财货之赏。
7.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出自《孙子兵法·作战篇》)【译文】所以,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而不要旷日持久。所以,深谙用兵之道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8.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译文】所以百战百胜,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善用兵者;不用武力进攻就能使敌国降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善用兵者。
9.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译文】用兵打仗,上策者,是在未战之前就挫败敌人的计谋;其次是从外交上挫败它,使它孤立无援;再次就是在战阵间打败它,最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了。
10.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译文】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敌人屈服而不依靠对垒交兵,拔取敌人的城邑而不依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必旷日持久。一定要用全胜之策去与列国诸侯争胜于天下。只要这样,才能既使兵力不受顿挫而又可使胜利圆满取得。这就是以谋略攻敌的法则。
11. 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译文】预知胜利,可有如下五条:晓得此战可以打和不可以打得胜;懂得根据兵力多寡而恰当配备使用得胜;全军上下同心同德得胜;以有备之师而对疏懈之敌得胜;将帅有指挥才能能而君主不加干涉得胜。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和途径。
12.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译文】既了解敌人,又了解本人,那就常胜不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本人,那就胜负各半,没有全胜把握;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本人,那就每战必危了。
13.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出自《孙子兵法·军形篇》)【译文】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创造出不可被打败的条件,然后去等待敌人可被我打败的条件的出现。不可被打败的条件,其创造在于我方本身;而可以为我所打败的条件或可乘之隙能否出现,那就在敌人方面了。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创造出不被敌人打败的条件,而不能迫使敌人一定会为我所打败。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单凭本人的客观努力就会实现。
14.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出自《孙子兵法·军形篇》)【译文】敌人的力量比我强大则采取防御;敌人的力量较我弱小,则采取攻势。防御,常常可以做到绰绰不足;进攻,常常会感到兵力不足。善于防御的人,能深密荫蔽兵形,犹如藏在极深的地下,敌莫知所在;善于进攻的人,能高度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犹如动作于九霄云外,敌莫知所御。所以,这样既能保存本人又能取得完全胜利。
15.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打败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出自《孙子兵法·军形篇》)【译文】预见胜利不超过常人的见识,就算不上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激烈的战役而夺取胜利,并博得天下人的称赞,也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16. 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故,孰能穷之?(出自《孙子兵法·兵势篇》)【译文】大凡用兵作战,总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战术变化,就像天地万物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之水那样流通不竭。日月运转,昼夜往复;四时更替,冬去春来。声不过宫、商、角、徵、羽,而五声的变化却听之不不尽;色不过青、黄、红、白、黑,而五色的变化却观之不尽;味不过酸、甜、苦、辣、咸,而五味的变化却尝之不尽。战势不过奇正,而奇正的变化却无穷无尽。奇正互相转化,就像圆环一样无始无终,谁能找到它的终端呢?
17.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出自《孙子兵法·兵势篇》)【译文】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人,无论向敌人展现出什么样的军形,敌人总是被动进击;给予敌人一点小利,敌人就必然会来夺取。用小利去诱动敌人,再用强兵劲卒去对付它。
18.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出自《孙子兵法·兵势篇》)【译文】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指望通过形成有利态势去夺取胜利,而不去苛求部众。所以,他能不考虑人的客观因素,而依靠兵势作用的充分发挥。驾驭兵势,指挥部众作战,就好像转动木石一样。木石的特性是:放在安稳平坦之处就会静止,而放在高峻险陡之地就会滚动;方的就会静止,圆的就会滚动。所以,善于指挥军队作战形成态势,就好像将圆石从万丈高山滚下来那样,这就是所谓“势”。
19.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自《孙子兵法·兵势篇》)【译文】凡首先到达会战地点而等待敌人到来的,就自动安逸;后来到达战地而仓促应战的,就被动劳顿。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能使敌人自动来到我预设地点的,是我用小利诱惑它的结果;能使敌人不得到我预设地点的,则是由于我使它感到无害的结果。所以,敌若休整良好,闲适安逸,我就设法烦而扰之,使之劳倦;敌若粮草丰足,我就设法使之饥困;敌若安守自固,我就挑而扰之使不得安宁。
20.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打败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出自《孙子兵法·真假篇》)【译文】所以,示形于敌至于极致,我军的真形就可以完全隐藏起来,而不露任何踪迹;既藏而不露,那么,纵使潜伏极深的间谍也窥探不到我军的底细,即便再有才智的人也无计可施。由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示形准绳而取胜,所以,即便将此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不知其中之奥妙。人们可以看到我军打败敌人的现实,但却不知我军之所以打败敌人的道理究竟在哪里。打胜仗的方法不必反复,只需运用兵形于无穷的转换中就可以了。
21. 夫兵抽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出自《孙子兵法·真假篇》)【译文】对兵形的掌握运用,其规律就像水的流动一样。水的流动,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和平的胜利,乃是避开敌人牢固设防之处而进攻其虚懈薄弱之点。水因地势的高低而决定其流向,用兵作战则是根据不同的敌情而决定不同的制胜之策。所以,用兵作战,既无原封不动的战场态势,也无一定的作战方式,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才可叫做用兵如神。所以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固定是胜者;四时推移代谢,也没有哪一个固定不变。白天有长有短,月亮则有圆有缺。
22.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译文】大凡用兵打仗的一般规律是:从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经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到与敌人对垒而处,没有比与敌抢夺先机之利、掌握和平自动权更为困难的了。抢夺先机之利之所以困难,是由于要变迂远为近直,把不利转变成有利。所以,要采取表面迂远的进军路线去迷惑敌人,并用小利去诱惑敌人。这样,即便在敌人之后出发,也能比敌人先期到达战地,这就是懂得变迂为直的策略准绳的掌握运用了。
23.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译文】所以,不了解列国诸侯的战略意图,就不能与它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和沼泽等地理情况,就不能行军;不用向导,就不能得地形之利。所以,用兵作战是以诈谋权术为其策略法则。
24.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译文】所以,用兵打仗的一般法则是:敌据山险,慎勿仰攻;敌背靠丘阜,切勿迎击;敌假装败退,不要追击;敌气锐盛,不要进攻;敌若以利诱我,不要贪取;敌若归乡返国,不可阻击拦截;包围敌人,需虚留缺口;敌若陷入绝境,则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一般法则。
25.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译文】所以,明智的人思考问题,必须同时兼顾利和害两个方面。充分考虑到利的一面,所从事的事业才能顺利完成,充分考虑到害的一面,祸患才能事后排除。
26.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译文】所以,用兵打仗的一般法则是: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袭我,而要依靠本人随时应付敌来的充分预备;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攻我,而要依靠本人有着使敌人不敢攻我的强大实力。
27.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译文】将帅有五个致命的弱点:只知硬拼,就有被杀的危险;贪生怕死,就有被掳的危险;刚忿急躁,就有被轻侮的危险;清廉自好,就有被污辱的危险;宽仁爱民,就有被烦扰的危险。以上五点,是将帅的过失,也是用兵的灾祸。军队败没和将帅被杀,都由上述“五危”引起,是不可不予充分注重的。
28.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出自《孙子兵法·行军篇》)【译文】兵众不在越多越好,只需不刚武轻进,并能集中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和取得部众的信任支持就行;只要那种没有头脑而又轻敌的人,就一定要做敌人的俘虏了。
29.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出自《孙子兵法·地形篇》)【译文】看待士卒好像看待婴儿一样,那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去共患难;看待士卒好像看待爱子一样,那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去同生死。但若一味厚养而不能使唤,一味宠爱而不能使他们听听从号令指挥,违法乱纪而不能整治,那就有如娇生惯养的孩子,不能用来打仗了。
30.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出自《孙子兵法·地形篇》)【译文】了解对方,也了解本人,克敌制胜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再了解天时地利,那么,胜利的取得就有绝对把握了。
31.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出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译文】作为统帅,他要做的事,最重要的是沉着冷静和深谋远虑地考虑决定必胜之策,同时也要公正而严整地搞好军队的管理教育。要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不使他们晓得军政大事;临时变更业已布置停当的事情,中途改易原来的计划,让人摸不着头脑;经常改换防地,故意绕道行军,使人莫明其妙。
32.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译文】所以,开始时要像处女一样沉静以等待时机;敌人一旦弱点暴露,就须像脱兔那样采取迅速举动,使它来不及抵抗。
33. 夫打败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出自《孙子兵法·火攻篇》)【译文】搞军事斗争,而不审慎考量和正确对待它可能对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所产生的后果,那是很不妙的,而这也就是古语所说财耗师老的所谓“费留”。所以,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考虑这件事,贤良的将帅要认真对待这件事。事非有利,就不要举动;非有所得,就不要用兵;非危迫至极,就不要开战。国君不可以一时的怨忿而发动和平,将帅也不可以一时的恼怒而贸然出战。符合国家利益就举动,不合就停止。怨忿还可以变成喜悦,恼怒也可以重新变成高兴,但一旦国家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就不能再生。所以,明智的国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重要原则。
34.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出自《孙子兵法·用间篇》)【译文】明智的国君和贤能的将帅,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打败敌人,成功超出众人,就在于事先就能察知敌情。而预知敌情,则不可从鬼神祈祷那里去获取,也不可从求签问卜那里去推知,也不可从对数度的简单验算中去求得,而必须从人那里——从了解敌情的间谍那里去获得。
35.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出自《孙子兵法·用间篇》)【译文】所以,同军队的关系,没有比间谍更亲密的;军中的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优厚的;军中的事情,也没有比间谍更机密的。不具备超凡才智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以仁爱为怀、不讲正义准绳的人也不能使用间谍;缺乏精微深密谋虑的人,就不能正确判断所获敌情的真伪。微妙啊!微妙啊!无事无处不可使用间谍啊。间谍所要完成的事还没兑现,就泄露了出去,间谍本人及告诉的人都得处死。
36.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出自《孙子兵法·用间篇》)【译文】从前,殷商的衰亡,是由于伊挚在夏助汤为间;西周的衰亡,是由于吕牙在殷助文王为间。所以,明智的国君和贤能的将帅,凡能任器具有高尚智慧的人充当间谍的,就一定能成大功。这是用兵作战的重要一环,三军之众就是依靠他们提供的情报来决定军事举动的。
《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
上一篇:司马衷的儿子本来很聪明,可他偏偏不走政路,反而干起了卖肉的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