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诗与远方——在上海的外国人“透视”中国非凡吸引力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马星星在上海交响乐团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许晓青摄

新华社上海10月3日电(记者许晓青 夏康静 车云龙)“我今晨坐在窗前,世界如一个路人似的,停留了一会儿,向我点点头又走过去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是《上海日报》印度籍资深编辑毕瓦什·穆克基的热爱,如今这些句子也可以用来描摹他在中国上海的工作生活。

1999年,一个偶然机会,毕瓦什来到上海,恰逢上海市筹备创办一份英文报纸《上海日报》。他原打算帮助报纸创刊后就回印度老家,不过出于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一留就是20多年。

过往20多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又迎来了北京夏季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近年来上海又举办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际级盛会。毕瓦什觉得,上海的发展好比是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缩影。

“‘变化’才是独一的‘不变’,这是我在中国的独特感受。”他告诉记者。

风趣的是,他在报社有个昵称叫“毕福”,因为他英文名字的前三个字母“Biv”,连在一起恰好很像汉语中“毕福”的发音,中国同事就“毕福,毕福”这般亲切叫他。

“刚来到上海时,这里只要两条地铁线,1号线和2号线,而现在则不同了,已经有18号线,或许还有更多。”谈到上海城市建设的变迁,毕福总是滔滔不绝。

毕瓦什(右)正在与中国同事交流。新华社记者 夏康静摄

他家原来在距离办公地较远的一个区,后来一步步搬到了市中心,这样他距离办公室也近多了,而上海这座城市还在“不断长大”。

“在这里,我看到——城市地标不断更新,雄心壮志得以实现,旧式街坊修葺一新,新城在乡间拔地而起……”他用他喜爱的泰戈尔式的词句描述着上海。

同样喜爱诗歌,担任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的金胜镐更偏爱中国现代诗,比如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读书时曾背诵不少中国古文的他,也会背诵这首现代诗。

28年前,金胜镐第一次来到中国内地,那时他还只是一名普通游客。“在火车车厢里,我遇见不少与我年龄相仿的背包客,那时的中国青年对本人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还没有那么自信,但今天大不同了,中国青年的眼神愈加自信、优雅、大方。他们对本身的成就很满意,也对本人的未来充满决心。这是我发现的最大变化。”他说。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金胜镐在本人工作和生活的社区见证了中国高效的防疫措施,以及大众的通力配合。在他看来,正是因为中国在防控疫情同时也保持着经济增长,所以包括韩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得以向中国市场出口本国产品。

金胜镐(右)参观中共一大留念馆。新华社记者 许晓青摄

同样在疫情期间仍割舍不了对中国牵挂的,还有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助理、亚美尼亚青年小提琴手马星星。她在上海学习和工作累计超过10年,不只能说流利的汉语,还研读了一些中国名著,而今她最乐意提起的中国名言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句话我今年才刚刚知晓,汉语的魅力就在于此。这八个字的意思,大概是说一件事从一开始或许是很渺小的,但最终它能取得很大的成就。这句话对我也是一种勉励,更巧的是,我的中文名就叫‘星星’。”

还在学生时代,马星星就从万里外的家乡来到上海。她认为中国的音乐舞台更广阔、更国际化,这样的吸引力不会因为疫情的阻隔而减弱,这也是她本人乐意继续在中国发展个人音乐事业的次要缘由

本人沏上一杯中国茶,或者端起一杯“闪送”上门的咖啡,当然还可以选择欧洲茶或印度茶。这是马星星、金胜镐和毕福在上海开启新一天的习惯之一。

“这里有诗歌陪伴,有茶、咖啡,即便你的一些亲人仍在远方,你依然觉得这里就是本人的家。”品一口茶,毕福从报社的休息空间向外望,这是一个明丽的秋季,他希望能在中国上海工作更长时间。(参与采写:王婧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