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夏朝称监牢叫“圜土”,“圜”犹“圈quān也”“圈juàn也”,圈quān于其中,犹如“圈juàn也”。
商朝监狱通称为“圜土”,特有名称叫“羑里”,“羑之为言囿也”:
【囿】《正字通·囗部》:“识不通广曰~,犹言拘墟也。”
监牢或云“囹圄”,“囹之为言栊也”(栊:《玉篇·木部》:“槛也。”);“圄之为言囿也”。
云南个旧有个“卡房镇”,河南省信阳新县有“卡房乡”。个旧的“卡房”,估计是“哨卡”之“卡”:
【卡房】﹝乾隆﹞三十五年(1770)七月,复克色尔渠大碉及~百馀。~,敌所置堠也。(《清史稿》卷三百十三《列传》一百《丰升额传》)
新县之“卡房”,乃是因“清末和民国初在此设有盐卡而得名”。
如果这事落在川渝,可能不会出现这些个名字,为什么?川渝之“卡房”犹如“班房”,想必不会用类似班房的名字来命名的吧。
一、“卡房”之义
“卡房”除了哨卡之类意思外,在川渝还有“班房”的意思。
【卡房】旧时县衙拘留所一类牢房。西南官话,四川。李劼人《死水微澜》:“监里、~里还关死了好些,至今还未放得。”
广安一带还有“大间gān卡房”的说法:
你做这些缺德的事,不坐~,天理难容!
“进大间卡房”“喝牢稀饭”是川渝人诅咒人倒霉的常用语。“卡”音kǎ或qiǎ。
川渝还有“进鸡圈”的说法,表面是鸡圈的借喻,实际上可以说是“拘圈、拘圜”。
为什么叫“卡房”呢?当是取义于“卡住”之“卡”,与哨卡、盐卡之“卡”同义。“卡”源于“控检→检管(扌款)→抲”。“卡”本音“从纳切”,今音kǎ或qiǎ当是“抲”“揢”的借音。名词化就是“槛检椷→槛椷检圈柙格→格柙校”。
【抲】《广韵·麻韵》:“扼也,或作揢。”
【校】校:《说文·木部》:“木囚也。”
二、“班房”之义
“班房”,晚期是“衙门里衙役当班的地方”的意思。
【班房】二年十一月十六日,集贤校理王子韶言阁宿官遇假日,不许设火亦无灯烛缘旧日遇假多寡豁宿近来不许豁宿冬月寒冷宿直不便乞依~例虽遇假休量与给火。从之。旧制当宿官房听留灯火。(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十八》)
库前石碣镌古今通集库五字,大堂三楹,小堂三楹,银库三楹,办事房及小库~档房计三十三楹。(清朱彝尊、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二引《銮仪卫册》)
类似今天保安值班之处的门房,也叫“班房”:
彼时,李纨已遣人知会过后门上的人及各处丫鬟回避,那大夫只见了园中的景致,并不曾见一女子。一时出了园门,就在守园门的小厮们的~内坐了,开了药方。(红楼梦第51回)
但在清代乾隆年间,“班房”出现“监狱或拘留所”之义:
迨至齐今算清侵蚀三万余两交该县追还,已属私行了事,而至事后,该县又不催追,致民人屡次具控,乃竟听而不闻,拒呈不接,又将被告看禁~,希图减迹。(《恭王府密档和珅卷》卷一)
县传讯两次,因王学仁禀称都是伊侄王良佐不好,与京中三人无干,情愿帮盘费三十两,令其回京息讼。该县遂亦准行,仍将王俊杰、王序明拘押~。(同上卷三)
方言中还有“班房子”的说法:
【班房子】监狱或拘留所。①中原官话,新疆吐鲁番。②晋语,内蒙临河。马烽《张初之的故事》:“那阵子,人家有钱有势,二指宽的个纸条条,就能送的坐了~。”③兰银官话,甘肃兰州。新疆乌鲁木齐。
进班房叫“坐班房”:
他~,我们家里人难受。(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七章)
还有【蹲班房】【蹲局子】【进局子】等说法。
什么叫“局子”,面子上是“警察局”,底子上可能也是“拘子”“挶子”,谓“拘持”也,跟“卡房”之“卡”是一系的。
三、为什么叫“班房”?
(一)“三班六房”或“三班八房”的省称
现在人们称被司法部门拘留或坐监狱为“蹲班房”。它源自哪里呢? 考其源,是来自明清两代的“三班八房”。
所谓“三班”是指皂班、壮班、快班,属于差役组织,分掌维系治安、侦查、捕缉、提刑、解押、传呼诉讼等事务。
“八房”是指吏房、礼房、兵房、工房、刑房、仓房和承发房,属于封建国家地方政权中的胥吏机构,分掌地方民政、财政、教育、水利、建设等事务。
古代衙门不只管行政事务,还管审判。故此,根据“三班八房”的性质和职能,人们就把封建衙门、监狱简称为“班房”(“一品句子”班房是什么意思?)
(二)“班”,“樊”也
我们认为,监牢之“班房”,可能跟三班六房或三班八房有关,但有个问题,好好的衙门值班之处为什么变成“监牢”呢?或曰,衙门值班之处的人有权利把人关进牢房,所以值班之“班房”就衍生成了关人的恶“班房。这可能是想当然之词,它可能有“樊笼”之义在里边。它们可能隐含了“防备→范樊→梐备”的组系意思。
【防】《玉篇·阜部》:“禁也。”
【兵】《广雅·释言》“防也”
【樊】《广韵·元部》:“~笼。”
“不蕲畜乎~中”郭象注:“~,所以笼雉也。”(庄子·养生主)
【范】防备。
【梐】《广雅·释宫》“牢也”王念孙疏证:“梐之言比密也,字又作,又作狴。”《玉篇·木部》引《家语》王肃注:“犹牢也。”《玄应音义》卷十六“入陛”注:“禁狱之名。”《集韵·齐韵》:“又作㯇。”傍礼切,上荠并。脂部。
【备】《楚辞·九章·惜往日》“身幽隐而~之”蒋骥注、《慧琳音义》卷六“~遭”注引顾野王云:“~,防也。”《慧琳音义》卷二十九“~整”注引《文字典说》:“~,预防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