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先生在小说《1901》中提到,“朝廷向洋人宣战的消息传到广东。李鸿章立即公开了‘粤不奉诏’的立场。”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之说。
时至今日,历史学家已经考证得出这是对“二五矫诏,粤断不奉”的误传,但这一误传究竟来自哪里呢?
最早提出这句话的作品,是罗惇曧版的《庚子国变记》:
当伪诏命各省焚教堂杀教民,诸疆臣皆失措。李鸿章久废,居京师,方起为粤督。乃各电商鸿章,请所向。鸿章毅然复电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各省乃决划保东南之策。
罗惇曧,字东,号瘿公,又号瘿庵,清末广东顺德人。民国初年,历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参议、顾问、国务秘书等职。此文发表在1912年冬创刊的《庸言》报上。由此,这一说法开始了他在民国时期的广泛传播。
大众文艺领域,有陆士谔自1913年-1915年期间出版的《清史演义》。在《清史演义·第六集·卷二》里他写道:
朝廷下诏。叫各省焚烧教堂。杀戮教民。疆臣接到此旨。尽都惊惶失措。都拍电到广东问李伯相。因李伯相此时正做着两广总督呢。伯相毅然覆电道。这是乱命。粤不奉诏。于是各省大吏。决定划保东南之策。
可以看到,这段文字和《庚子国变记》中的文字类似度是非常高的。
而在史学领域,这一说法更是得到了不少历史学者的引用——尤其在通史和教科书领域。例如陈功甫的《中国最近三十年史》(1928)、梁园东的《本国现代史》(1932)、章嵚的《中华通史》(1936)、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讲座》(1955)、周谷城的《中国通史》(1956)、李培浩的《中国通史》(1957)、尹福庭的《李鸿章》(1991)、何干之的《李鸿章和孙中山》(1993)、董守义的《晚清巨人传·李鸿章》(1996),可谓不绝如缕。
另外,作为一份史料,罗惇曧的《庚子国变记》长期被各种材料集收录,无形中赋予了他一定的权威性(尤其是对于缺少史料辨析能力的非历史学者),比如广文编译所主编《史料五编·清史集腋》、左舜生选编《中国近百年史材料初编》、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中国历史研究材料丛书》等等等等。(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王树增说他查了材料可能还真没错。)
如此种种导致了这一说法在社会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有多部小说传记引用过这一说法,如朱德裳《三十年闻见录》(1985)、罗长铭《李鸿章传略》(1994)、张建伟《流放紫禁城:庚子国变》(1997)、何虎生《民国八大总统家世》(1999)等。
自然,王树增先生也受此影响,在《1901》中可以看到多处引用了罗惇曧的《庚子国变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之说也随着王树增先生的作品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中。
上一篇:被皇帝乱命坑死的十大名将:卢象昇、种师中、哥舒翰位列前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