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史记》精读之夏本纪(一):懦夫的出发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卿惟亮。很高兴能与大家分享文化历史中的乐趣。欢迎您的关注、交流。

小别重逢。前一段时间,我们一起度过了“五帝时代”,现在我并肩探索进入“夏”这个时代。

历史上,我们把五帝算作一个时代,而把夏,算作一个新的时代。从时间上,夏大禹时代与舜时代紧临,而且夏大禹与舜的关联,千丝万缕。很多表述上,把他们俩的时代,当作是一个连贯、而不是分割的时代。若不是从性质与深远影响的角度,我还真不想把夏大禹与五帝的舜,就此分割。

这是精读夏本纪的第一篇,我把它取名叫“懦夫的出发”。

这个懦夫,自然是指:大禹。

夏禹像

我们祖宗发明的每一个字,都是严肃的。就像这个“大”字,是不能随便乱用的。扯个闲篇,说说这个“大”。我们现代人,随着文娱化的扩散,历史文化的那份厚重,就相对减轻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用词、用字、言语表达的随意性,不贴切。以这个“大”为例,动不动就是“大什么,大什么”。岂可知,不是谁都能谓之“大”的。

大禹,是个懦夫勇在“舜把他爸爸杀了,他没有意气用事而偏离邪道”。勇在“他能正确认识家亲与天下之间的关系,已而做出常人很难决择的选择”。勇在“他13年都在走路、都在中华大地上奔波”。勇在“老婆变成“望夫石”、儿子生而没法养,却因天下未集而继续奔波的那份坚忍”。......

我们能否能够设想一下

在没有道路,没有自行车、汽车的5000年前,靠双脚开路,从河北走路到湖南,需要多久?走路从山东到陕西,需要多久?

全国各地走一遍,事还未了,还得爬上山顶,瞭望、观察地形,规划水路流向,筑坝修堤,开山凿路,需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这个领导者,需要消耗多少脑细胞来筹划这些事?

行山刊木,九州攸同

一、懦夫的创举

前面,我也提到,若不是考虑到夏大禹创建夏朝的性质以及夏朝所开创事业的影响力,我还真不愿把“舜”和“禹”之间,划一道分隔符。

第一道分隔符就是:夏大禹,在中华历史上,第一次人工修导了山河泽川

大家都晓得,什么事,第一次的创举,都是一定程度的壮举!

在大禹之前,我们中华大地的山、河、泽、川,都是纯天然的,或者说,人工改造的程度非常小。这个纯天然,放在现在,那是我们向往的仙境。而若是放在6000年前,那就是随时可能使人丧命、随时让人敬畏的“自然之神”,或“自然之魔”。这是委婉的说话啊。

直白一点:往好里说,自然给了人们万物。往坏里说了,自然环境太恶劣,人们经常蒙受自然灾祸,经常大规模的丧生于自然环境之中。至此,我们也应该明白:自然环境,什么时候好,什么时候坏,也都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不能一概而论,这才是辩证哲学的基本道理。

对于舜帝时代、大禹时代来说,改造自然环境,才是“好事”。这个第一次,是壮举,是一件克服了天大困难的大事。

第二道分隔符,就是划定行政区域

改造山河泽川等自然环境,既是为了生存需要,也是为了“天下大同”的管理需要。中华大地的河流疏导了,山都标记了,湖泊都筑好堤坝了,道路都四通八达了。人们自然生活得更好了。

这个时候,管理也自然需要跟上去、自然需要提高一个等级了。

怎样管?先从划定行政区域开始。大禹一路走,一路疏河导路,一路勘察物产、民风,根据土地及民风情况,划定行政区域。这就是大禹最初确定的“九州”。当时中国的版图,都囊括在九州。

我们在精读五帝本纪时,晓得舜时期,舜把天下划为十二州,设置了十二个地方官,即州牧。而舜时的十二州与大禹的九州,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的。舜的十二州,是粗略的划分。而禹的九州,是在十三年的现场勘察、全国走访,根据山川位置,土地民风所不同,而相对分类划分的“九州”。

第三道分隔符,就是确定物产、纳贡,加强全国交流,实现一统

也许大家同样有类似的疑惑:黄帝时期不是就一统了么?怎样到大禹这才一统?。其实,这个“一统”也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黄帝及五帝时期,这个一统,是其他部落表示臣服,从方式上,归顺于你。而在实际管理中,各个部落内部,是一个独立王国。而大禹时期,这个一统,上升到“软实力”阶段。就是指:各个部落中,有统一的制度,有统一的生活风俗,有统一的进贡要求,有统一的劳作安排,等等。

一个是“硬实力”上的统一,就是武力统一。一个是“软实力”上的统一,就是文化统一,文化渗透

行吧,夏本纪的第一篇,先总体概括一下。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大禹本人,先了解一下大禹的基本情况。

二、认一下禹这个懦夫

夏禹,名叫文命。他的父亲叫鲧(gun),鲧的父亲叫帝颛顼(zhuan,xu),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叫黄帝。禹就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有当过帝、没有登过帝位,只是做臣子的,大禹功绩卓著,承继了舜的帝位。

五帝世系图

帝尧的时候,滔滔的洪水,浩浩荡荡地包围了山岳,漫没了丘陵,老百姓陷在愁苦之中。尧急着要找到能治水的人,群臣、四岳都说鲧可以。

尧说:“鲧是个违背上命、败坏同族的人,不可用。”

四岳说:“这一辈人员中,没有比鲧更能干的了,希望陛下试试。”

于是尧采纳了四岳的意见,用鲧治水。鲧费了九年功夫,洪水之患仍然没有平息,治水无功。

帝尧设法在全国寻求人才,得到了舜这个人才。舜被提拔重用,代理执行天子的职务,按时巡行视察各地诸侯所守的疆土。

巡行中,发现鲧治水治得很不得力,于是就将鲧放逐到羽山,然后鲧就死在那里了。天下的人都认为舜处理得当。

舜惩治了鲧,却选拔了鲧的儿子禹,任命他继续从事鲧的治水事业。

尧崩逝后,帝舜问四岳说:“有能够很好地完成尧的事业、可以担任官职的人吗?”

群臣都说:“如果让伯禹做司空,一定能很好地完成尧的勋业。”

帝舜说:“啊!就这样吧!”

因而就任命禹说:“你去平定水土,要好好地干啊!”

禹下拜叩头,推让给契(xie)、后稷(ji)、皋陶(gao,yao)等人。舜说:“还是你去担负起你这一任务吧!”

禹的为人,办事敏捷而又勤奋,他的品德不违邪道,他仁爱之怀人人可亲,他讲的话诚实可信,发出来的声音自然地好像音律,动作举止自然地可为法度,乃至重要规范原则都可从他身上得出。他勤勉肃敬,可作为人所共遵的纲纪。

三、重点字词注解

等之未有:等,这一类人,这一代人。等之未有:这一代人当中,都没有。登用:进用,被提拔重用。怀山襄陵:怀,环绕。襄,淹盖、淹没。陵,山丘。把山环绕包围,把小山丘淹没,就叫“怀山襄陵”。殛:ji,二声。杀死。羽山:说法不一,在今山东的可能性大。美尧之事:美,发扬光大。美尧之事,继续尧遗志,将其事业发扬光大。伯禹:伯,一是爵位。当时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二是家里兄弟多人时,按“伯、仲、叔、季”排序称谓,最大的兄长被称作“伯”。而禹,当时是司空(掌管工程的官),按官职,刚好是享受“伯”的待遇。同时,他刚好是他们家兄弟中,最大的,因而,从兄弟排行上,也称“伯”。司空:掌管工程的官。为什么把掌管工程的官取名叫“司空”?因为:古文中,空,通“孔”,而孔又象形意动,喻意打孔挖洞,即当时的土木工程。因而,掌管土木工程的官,就叫“司空”。司,掌控也。女:通“汝”,你。维是勉之:维,文言助词。是,这个,这个事,这个任务。勉:努力。即:你要努力干,把这个事这个任务完成好。我们现代人,领导交待下属任务时,也会说两句:小伙子,好好干!稽首:qi,二声。古代的礼节,稽首礼,指跪在地上,手掌着地,头贴在手掌及地面上。这是九拜中的最高礼节,一般用于臣对君的礼节。视尔事:即视事。视,亲临某事。敏给克勤:给,ji,三声,敏给,敏捷。克,能够做到,能够使之实现。克勤:能够让本人勤劳。其德不违:品德不违背邪道。身为度:身,身体言语,即动作举止。度:法度,规范。指大禹的动作举止自然地可为法度。称以出:称,规范原则。称以出,重要规范原则都可从他身上得出、体现出。亹(wei,三声)亹穆穆:亹亹,勤勉努力的样子。穆穆,端庄恭敬的样子。

四、部分原文欣赏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gun,三声),鲧之父曰帝颛顼(zhuan,四声,xu,),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 四岳曰:“等之未有贤於鲧者,愿帝试之。” 於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ji,二声)鲧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 舜曰:“嗟,然!” 命禹:“女(ru,三声)平水土,维是勉之。” 禹拜稽(qi,二声)首,让於契(xie,四声)、后稷(ji,四声)、皋(gao,一声)陶(yao,二声)。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ji,三声)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wei,三声)亹穆穆,为纲为纪。

我是卿惟亮,欢迎你关注、留言,交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