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在古代是一种单刃的砍杀兵器。它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较长,脊厚刃薄,适于劈砍。在原始社会,古人类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外形的刀。古人不只用刀作为劳动工具,还随身携带作为防身自卫的武器。
“刀术”指刀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何良臣《阵记》、俞大猷《单刀法选》以及戚继光《武备志》中都记载了刀的用法和使用技巧。刀以劈砍为主,“刀之利,利在砍”,另外还有撩、刺、截、拦、崩、斩、抹、带、缠裹等刀法。刀术的特点是:骁勇快速、气势逼人,刚劲无力,如猛虎一般。刀,“其用法,唯以身法为要,远跳超距,眼快手捷”,并要求进退闪转和纵跳翻腾都要刀随身换,身械协调一致。
朴刀(朴音坡,pō)也写成博刀、泼刀、或钹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冷兵器。朴刀是大刀的一种,是一种木柄上安有长而宽的钢刀的兵器。使用时,两手握着刀柄,像使用大刀那样,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分量,来劈杀敌人。
就其长度而论,不是长兵器,而属于短兵器一类。朴刀全长约60-150cm,刀刃长度在45-70cm之间。从外形看,和大刀没什么两样,但是和大刀相比,刀刃(即刀身部分)占的比例比较大,这是朴刀不同于大刀的最明显之处。由于是用两手握着使用,故又有"双手带"之称。
"朴(pō)刀",《辞源》解作窄长有短把的刀。 《汉语大词典》解作刀身窄长、刀柄较短的刀。双手使用。这种兵器在宋代、 元代的通俗文艺作品中屡屡出现(下面将举例说明),却不见于宋人曾公亮等所编著的《武经总要》的记载。 书中说:"刀之小别,有笔刀军中常用。其间健斗者,竞为异制以自表,故道有太平、定我、朝天、开阵划阵、偏刀、车刀、匕首之名。掉则有两刃山字之制,要皆小异,故不悉录。"书中绘图引见了八种刀。包括掉刀、屈刀、欢耳刀、掩月刀、 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独不及朴刀,可见兵学家并不把它视为真正的武器。 它只是流行于民间、而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陋的兵器。
朴刀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太平刀"。这是由于在清末年间,太平天国的士兵都使用朴刀而得名的。然而,当时的太平天国军不只是使用着这些传统而陈旧的兵器,在火器配备方面,也胜于清朝正轨军。
朴刀(朴音坡)也写成博刀、泼刀、或钹刀 (繁体不可写作朴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冷兵器。是一种长而宽的钢刀,可以装在木柄上成为比一般大刀还要长的长兵器,也可以卸下来单独作为一种短兵器。在小说《水浒传》中,宋代的"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三个丫儿扣牢了,赶着车子,奔梁山泊路上来。"
朴刀全长约一米二至一米五,其刀刃比大刀长,大约占总长度的一半,可劈、刺、砍,招数繁多。武术谚语说:"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定手[2]。"演练朴刀时刀如猛虎,刀背、刀刃分明,使用任何招数,都要住把定手。由于朴刀用处广泛,是闯荡江湖的人常用的兵器。
朴刀到了清末前后开始被广泛使用。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中很多人使用朴刀,又名"太平刀"。
朴刀是查拳套路中的器械套路的一种,本套路的特点为:动作紧凑,姿态舒展,动速静定,节拍鲜明,劲力顺达。套路中运用了劈、跺、扫、砌、绞等动作,身法灵活,变化无穷,便于广大武术爱好者学习。
上一篇:厨具(选自小呆给你说恩施)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