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也许是无法之举,唐朝青苗钱由来及宋朝青苗法实行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我国税收改革的转机点之一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民众流散,人口急剧减少,屯兵之地税赋不上交,上报的户口只要190万户,要晓得唐玄宗天宝13年,有户961万9000余户。唐朝可以按照人头分田,按照人头收税的,非常注重户口册,户口册上要描述一个人的外貌特征,所以户口上报积极而且精确。到后期因为豪强兼并土地,这种制度难以维持,战乱又使得人口少,逃离不在本籍,按人头收税实行不下去,只能按地收税。唐代宗大历元年,下诏:凡是天下苗一亩须缴税15钱。又每亩收地头钱20钱,也叫青苗钱。就是按你家有多少田地收税。之前是按照人头收税的,无论你家有多少土地。又因为国家急需用钱,不能等到粮食收上来了才交钱,必须提前上交。在种植青苗的时候就上交,叫做青苗钱。这也算是个巨大的改变。意思是我庄稼还没有收割,还长在地里,就要交钱了。那么,我现在手里那有钱上交呢。要吃饭要穿衣,还要种子钱都从哪里来呢。有的人家是有积蓄的,比如地主老财,有的富户也可以应付,但贫下中农怎样办呢。地是有了,因为人少了,可以分得地。但是没有钱维持日常生活和开支,那么只要贷款了,有的人家就是借钱上税,等到粮食丰收了,我再还钱。

到了宋神宗年间,政府开支巨大,冗官冗兵庞大,都等着吃俸禄,拿军响。民间借贷越来越多,高利盘剥,老百姓很苦。王安石做官时候,开放官仓向百姓贷款,类似于开小农业银行,利息比社会借贷利息低。这个做法在南方实行的比较无效果,而在北方效果不行,而司马光是北方人,比较反对王安石的做法,不是书上说的司马光代表了传统保守势力阻扰。司马光也是为了国家富强,对于有好的做法当然支持,但是在北方,经济是不发达的,没有南方富有。北方通常都是一个大庄户,一个村就一个大庄户,其余的农民都是庄户的庄客,而南方情况不同,一个村里富有的比较多,很多独立开户,可以较好的实行借贷。在北方农民,不能自主生产,实行这种贷款实际没有多少必要。但是官府强逼实行这种制度,大户也得必须执行,依附的农民也得执行,开始借贷,就比较乱套。司马光反对不是青苗法本身,反对的是执行问题。执行中存在官府强制贷款获利,而以大户作保,累及大户,小户实在贷不了,又强迫大中户贷,执行成了催逼。就改革措施而言,又反对的是衙前制度。衙前制度是富户要给衙门当差,提供物资,经常形成富户破产。王安石主张不必当差,由村里人平均出钱,附带缴纳免役钱,由政府聘请人当差。但是司马光还是反对。

青苗法是一种方法,不是收青苗钱,不是提前收税。是在耕种季节放贷,秋收后还款。青苗法本意是提供贷款,保证农民能及时耕种,又同时避免民间借贷。但执行中走了样。

宋神宗之所以安排王安石牵头变法,缘由是北宋到了这一时期,农业落后、财政困难、军备空虚,加上朝廷机构臃肿,人满为患,结果入不敷出,急需用钱。这种情况跟安史之乱后的情况很象。也就是国家急需要用钱了,税赋的收取必须有保障。之前农民还可以维持,到了后面难以维持。应该是有发展,怎样会越来越严重呢,缘由是税赋越来越重,农业再生产维持不下去。于是在宋神宗的要求下,王安石着手改革,保障农业生产,又能收取利息,添加收入。也是当务之急,因为农民无钱吃饭,无种子播种,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的后果是农民逃亡、起义,地主更多地兼并土地。先把官府的钱借给农民再说。其实不应该是借,应有针对性地赠与,现在的话就是扶贫,让衣民有基本生活保障。但王安石没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性,以民为商。而农民地位为劣势,与强大政府不能平等对话。加上政府本身管理不足,最初青苗法无法再推行。与民让利,与万民共乐,与民共天下方是上策。这也许是范仲淹发出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代心声缘由。范仲淹本人开义庄,施粥活了很多人。

王安石青苗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经济困境,财政收入提高了,但这些钱用于冗官冗员开支,而官场乱象、民间贫困愈加严重,得不偿失,是挖肉补疮。

问题的根本出在没有激发农业生产积极性,为了生存,处于紧张形态,民间随时会崩溃。根本问题是冗官亢兵太多。改革之要是削减政府开支,裁撤冗员,裁军。宋朝的税收制度又是量入为出,即各县计算出开支,再分摊到各户收税,不适时调整产业价格和税率,为了多

但要裁军,又面临北面辽国、西边西夏的安全要挟,这是个两难的历史课题。形成这局面缘由是,跟汉唐比较,北边得到幽云十六州,无险可守。而宋军不可谓不勇,能够坚持100多年。这也给草原民族一个历史机会,建立了本人的汉化政权,先有辽,后有金,之后更有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