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藏着“烟火气”的广州老地名,你打卡过哪几个?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广州,条条道路犬牙交错,连接着城市的每个角落。

当你穿越在大街小巷,能否留意过路牌上的地名?

它们或取名自历史建筑,或得名于文化轶事,既是广州发展变迁的见证,也是街坊们的情感寄托。

岁月流转,这些地名所在的街巷,如今已有了新面貌。疫情防控常态化,商铺重新开门营业,街道再次热闹起来。

近期,笔者走访部分地名所在的道路,了解地名背后的故事,找寻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文明路

拥有中大旧址,享“糖水街”佳誉

文明路其名源自广州老城门。明代广州城南面四个城门之一,即为文明门。1922年,城门拆去,此处被扩建为马路,得名“文明路”。

文明路的路标

漫步文明路,可以看到许多南洋式骑楼。近百年历史,让文明路保留了不少近现代历史遗址。

坐落于此的广州鲁迅留念主楼,此后历经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广州鲁迅留念馆等沿革。

广州鲁迅留念馆入口

走出留念馆,文明路上则喧闹了许多。在这条有着“广州糖水街”佳誉的街道上,许多运营了数十年的糖水铺早已开门。

>>相关报道

同福路

骑楼街上屹立的古寺,曾入羊城八景

无论是中式骑楼、“老广”平房,还是新建的住宅大厦,在同福路上,都可以觅得踪迹。

1926年,此处被开辟为新式马路,因在同福大街旁得名。1966年,同福路被改名为向群路,1981年复名。

同福路街景

在同福中路与宝岗大道的交叉处,坐落着一座古寺——海幢寺。据记载,海幢寺所在之地旧有千秋寺址,为南汉所建,后废为民居。清初,僧人募缘,于后花园建起一间佛屋,依佛经命名为“海幢”。随后,海幢寺发展成为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以海幢寺为主题的“海幢春色”,曾入选清代羊城八景。

海幢寺

在同福路开了20多年的小吃店,于今年3月初恢复营业。店铺起初只提供打包和外卖,随着疫情逐步稳定,开始恢复堂食。不时有路人从往来的车流中穿过,走进店中寻食>>相关报道

邪路

中共三大会址所在地,历史神韵浓厚

地处广州市越秀区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的培邪路,因培正学堂(今培正中学)而得名。

邪路的红墙建筑

广州秉政街(今中山四路内街)创办培正书塾。1907年,书塾迁至现址,改名培正学堂,1912年改名为培正学校,之后分为培正中学、培正小学。

培正中学

沿着培邪路,能发现广州五大侨园中的简园。这里也是中共三大

悠久的建筑、丰富的红色故事,让培邪路充满浓浓的历史神韵,吸引着人们前来一探究竟。

>>相关报道

恩宁路

“最美老街”保留诸多名人故居

恩宁路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因保留着众多西关历史文化痕迹,也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

恩宁路边的骑楼

1931年,恩宁路正式修建完成。一说因连接恩洲、宁溪两村而起名“恩宁”。当时的恩宁路可并排行八顶大轿,是当之无愧的大马路。

八和会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故居,功夫影星李小龙祖居……诸多文化古迹,见证了恩宁路的繁华。

位于永庆坊内的李小龙祖居

2007年底,恩宁路被广州市政府纳入旧城改造计划。2016年10月,改造后的永庆坊也重新开放运营。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站在恩宁路的骑楼下,望着林立的商铺、络绎不绝的游客,品尝着故楼旧居传递出的无声历史,广州老西关的盛景,仿佛又呈现在眼前。

>>相关报道

光孝路

因千年古寺得名的美食街

光孝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始建年代距今约1700年,是广州市历史最悠久、占地面积最大的佛教寺庙。广州民间流传着“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的俗语。而其所在的街道,也因而被叫作“光孝路”。

光孝寺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光孝寺被定名为“报恩光孝禅寺”,简称“光孝寺”,沿用至今。1930年,“光孝街”被扩建为马路,改称“光孝路”。上世纪60年代,光孝路改名,后于80年代复名。

当然,千年古寺绝非光孝路的独一标签。

在这条以佛教寺庙命名的街道上,也有西式教堂;靠近路口卖画相的小店,已经开了40多年;街巷口餐馆兜售的牛杂、肠粉、云吞面,被各类网文称赞为广州不得不吃的地道美食。

光孝路边的店铺

快门声、叫卖声、鸣笛声……无论是慕名前来的游客、售卖百货的商铺老板,还是居住于此的街坊邻居,都在用生活里的点滴,让光孝路回到熟悉的节拍上。>>相关报道

大德路、诗书路、执行路、文德路……在广州,还有很多寓意美好、内涵丰富的老地名,值得一探究竟。你还晓得哪些有意思的地名?让你印象深刻的地名故事还有哪些?欢迎在评论区互动留言哟!

【记者】汪祥波 实习生 陈子阳 黄幸子

【通讯员】王丹婷

【作者】 汪祥波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