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熙(1858~1917年),字敬居,号皓畲。江西赣县王母渡浓口村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19岁作为县优禀生赴省会南昌经训书院读书。明清两代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历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刘景熙入南昌经训书院读书3年,因刻苦好学,博学多识,又写得一书好文章而名盛一时。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举人。赣州郡守聘请他主办濂溪、阳明两个书院。他提倡知行合一,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反对空洞说教,不崇尚虚文浮词,主张根据学生的天性和特点,因材施教,以经世致用为教学的原则,使学院构成了勤奋好学、求真务实的学风,培养出一批成绩优良,富有真才实学,且注重修养,品德良好的新型人才。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刘景熙中进士,授管理国家的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的礼部主事(当时进士分到各部,先补主事),不久外放广西等地行政长官知府,后因父母年迈未赴任。
刘景熙是赣州新学的创始人,实业家,历任江西省农工商总局协理,江西商务总会总理,江西铁路总公司总理等职,他和堂叔刘树堂一道努力办新学、兴实业,是20世纪初赣县复兴新学实业的著名绅商之一。
当时,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国内政治腐败,经济文化落后,国势危难。维新变法失败后,“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呼声仍在神州大地回荡。刘景熙回到赣州,眼见家乡旧学盛行,民生凋谢,深感忧虑。他积极主张教育救国,认为不兴教育无以富国强民,不兴教育不能抵御列强侵侮,赣州城作为江西南部重镇,教育宜早开风气,以振人心。因而建议官绅将濂溪书院和阳明书院改成师范学堂,得到了当时赣县知县张锐的支持。1901年,在他掌管下将设在赣州城的县立爱莲书院改为赣县普通小学堂,第二年又将府立阳明书院改办为赣州府中学堂,并与巡道刘心源将整所道立濂溪书院改办为虔南师范学堂。此后,先后为吉南赣宁师范学堂、赣南宁师范学堂、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省立赣县中学、省立第三中学。1933年8月起,复名省立赣县中学,为当时赣州最高学府。解放后,改名为江西省立赣州中学。1953年,改名江西省赣州市第一中学至今。濂溪书院自创建以来,三易其地,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故水东可称为赣州教育的发祥地。
在兴办新学的过程中,刘景熙躬亲实践,身体力行,从经费筹措、校舍修建、教员选用到录取生源、课程编制等自实施,夜以继日,不辞辛劳。在他的率先垂范和亲身努力下,几所学校管理有序,学风蔚起,次序井然,教学成果显著,刘景熙创办的新学,在赣南树起了一面旗帜,一时声誉四起,邻近各县相率响应或效仿,纷纷将旧式书院改为新式学堂。几年之间,赣南各县兴办的各类新式学校达几十所,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为赣南新学的实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刘景熙为赣南新学的衰亡做出首开先河的贡献,在赣南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赣县志》(1991年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引用有识之士的话评价说:“赣南新学蔚起,人才辈出,景熙倡导之功也。”
刘景熙是20世纪初江西复兴实业的著名绅商,他坚定实业兴国的理想,尽心尽力兴办实业,他认为发展矿业是裕国富民的当务之急,因而集股10万元,筹办华宝公司,在赣州城郊的城下开采铜矿,土法上马,立见成效,开矿两年盈利可观。后来华宝公司出现亏损,生产资金出现困难,刘景熙就争取当时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的最高长官两江总督刘坤一和具有处理江西全省民政、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大权的最高军政长官巡抚夏峙的支持,提议官商合办,以处理资金困难。后经议定,官绅合作,组建华宝铜业无限公司,并扩大运营范围,刘景熙为总理。此事,已经悉心计议,因缺资金,中途停辍。刘景熙欲他去,适新设武备学堂,巡抚夏峙委任他为监督,并派赴日本调查陆军。经数月返国,仿行日本教育军官法,严管束,勤操练,学生多有成就。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江西奏设江西农工商矿总局,巡抚夏峙很看重刘景熙的才干和胆略,委任他为总局协理,同年,他与局绅陈三立、胡发珠等发起,官商合办江西机器造纸公司,共筹得资金42万元。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江西商务总会成立,刘景熙又被公推为总理。
这期间,刘景熙加人了同盟会,为同盟会赣州分部次要成员,同年,他与同盟会赣州分部另一次要成员张周垣发起创办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赣报》。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江西铁路公司总理李有芬在鄱阳湖沉船遇难,公司股东朱益繁等92人呈派陈三立为名誉总理,刘矞祺为掌管总理,刘景熙为坐办总理(相当于运营总裁),后因刘矞祺因病辞职,遂决定由刘景熙继任总理。刘景熙继任总理后,将公司改组,分科设职,又创设铁路学堂,培养铁路专才,并择优选送到日本学习路政。由于刘景熙运营无方,调度得当,整个工程进展顺利,至宣统三年(1911年5月),全长240公里的南浔铁路筑成106公里,通车至德安。
民国1年(1912年),刘景熙父病逝,他以父丧辞去总理职务,前往故乡。刘景熙回乡后,隐居于故里黄花巷。他临河修建居室,在门楼上题写“盟鸥”二字,意为隐退。“盟鸥”,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平日以诗酒自娱。1917年,刘景熙病逝,终年60岁。著有《瀛溪文集》五卷和《诗集》一卷流传后世。
上一篇:辛弃疾很风趣的一首词,他说想与海鸥成为好友,这是为什么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