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峰
什么样的人是成功的人?每个人在心底都有莫衷一是的答案。如果一个人具备硬实力,比如拥有物质财富、拥有宝贵资源等,可以让他具备看得见、摸得着的“肌肉”。如果具备软实力,比如丰富的精神世界,可以让一个人得到更多无与伦比的魔力。但一个人的成功,恐怕还少不了另一种魔幻的“力量”,它就是“感染力”。
感染力强的人会“自带”温馨度和愉悦感,这超越了刀光剑影
近来,美国科学家针对人工智能所给人类带来的各种挑战,经过旷日持久的实验和推理,得出四种完全专属于人类的“独特质量”:感染力、学习力、创造力和思考力。感染力,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重中之重。一个人可以学富五车,但开发完善的机器人也可以完全取而代之。而一个人的感染力则是一种专属于人际交往的独特素质和气质,是一个人在人堆之中“脱颖而出”的“独家资源”。
在各种场合的竞争中,同样的学历、同样的实力的候选人,如果非要一决雌雄的话,那些具备感染力的往往会成为最终的“侥幸儿”。这是因为他们可能会给团队带来一种难得的正能量和凝聚力。同时,感染力强的人往往会留下一种实力之外的温馨度和愉悦感,这超越了实力本身的刀光剑影般的较量。
感染力人生存于世的重要能力,却很难用一二句话来穷尽其义。感染力是一些情绪,却又不是情绪化的发泄。感染力是一种魅力,自然不是刻意习得的技能。感染力需要积淀,并在适当的时候迸发。感染力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却鲜有人意识到其举足轻重的功用,从而更多地使用于本身综合实力的构建之中。
对于感染力的诠释,我们也许可以从上世纪“世纪伟人”的故事中,找寻到灵感。1933年寒冷的冬夜,处于世界“十字路口”的美国并非人们想象那般侥幸,它也和所有西方国家一样,正在遭遇一场艰难的经济大萧条。刚上任没几天的罗斯福总统,应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媒体的采访邀请,预备就未来全球经济的发展走向来分享他的个人看法。
经政府团队的建议,罗斯福总统意欲摆脱已经美国总统讲话的套路,而是”天马行空“地尝试选择用一种座谈、聊天的口吻,透过广播将一种乐观的情绪和坚定的信心,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罗斯福盘坐在旧事办公室炉边的一隅,风趣幽默地回答着记者的每一个问题,这一场面浪漫温馨,被记者们抽象地称为“炉边谈话”。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
在访谈中,罗斯福已完全摈弃官方式中规中矩的模板,他以一种朋友的身份,亲和地和大众分享他对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所遇到各种问题的看法。他时而讲述一则温暖动情的小故事,时而道出一些富含见地的观点。有那么一个霎时,罗斯福可能讲得口干舌燥了,他就索性在记者采访的直播时段,悠闲地小啜了一杯咖啡。夸张而风趣的是,当他将咖啡吞咽到食管时,那一丝细微的声响竟然通过众多媒体灵敏的录音设备,传递到所有美国民众的耳畔。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感染力首先不是一种学习能力,而是一种感受能力
罗斯福总统懂得利用媒体将本人逼真的态度巧妙地表达出去,这已不只仅是一个政治公关的案例,还是一种加强感染力打动别人,从而有利于本身目标达成的案例。在人际交往的逻辑中,决定一种态度或是心理倾向的关键因素往往不在于理智,而在于情感。在人与人的具体交往之中,感染力的达成不只需要我们对各方资讯进行一丝不苟的澄清,还需要我们运用“情绪化”的渲染营建一种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沟通有无,更应包括我们时常忽略信息和感觉的重建,这是区别于现状的话语文本的重建。说白了,就是在交往中,对方能否可以从互动之中重新获得一种乐观的情绪、一种美好的期待。可以说,在一个人举手投足间所给对方投射出来的美好期待,是这个人身上所焕发感染力的关键因素。
罗斯福总统“炉边谈话”的现场老照片
在经济大萧条的“大灾大难”面前,罗斯福不说教,不喊口号。他学会利用媒体脱掉总统不可一世的外衣,将其逼真热烈的内心昭示于芸芸众生。在“炉边谈话”开启的时段,很多美国人还会从报纸杂志上将罗斯福的头像剪下来,贴在他们自家的收音机上,毫无保留地热爱他、信任他,将他奉为“救世主”的圭臬。从此,美国人开始爱上这位性感的政客。之后,他顺理成章地推出了闻名于世的“罗斯福新政”。
感染力首先不是一种学习能力,而是一种感受能力。先要感遭到这个世界的悲欢离合,在此基础上方可感染这个花花世界。下班回家的路上,同样邂逅一片夏日晴空,有的人选择夹着公文包匆匆而过,有的人则拿起手机相机拍照留念发送到朋友圈,将这份怡然之美散播出去。
古今中外对于感受能力的称谓不尽相同,却有异曲同工之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就在其出版的《西方美学史》一书中提到“empathy competence”,译为汉语就是“移情力”。他进而诠释道,“我感到的活动并不是对着对象,而就是在对象里面。我感到的欣喜,也不是对着我的活动,而是就在我的活动里面”。将自我与他者间的对立关系转化为统一关系,便是移情的最基本的意境,这种思想在英国社会历史学者柯林伍德的《历史的观念》中也是可窥见一二的。学者眼中的“移情力”其实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受能力。
大家朱光潜书生意气时
感染力无需拘泥于习得,但感受力却是可以无意识地培养而来的。勇于从自我认知的藩篱中脱离出来,尝试站在他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此,我们便会在人际互动中创造出一种新的通道,这条通道摒弃了个体的客观臆断,勾连着人际关系的良性互动,唤醒了感染力发挥功用的原始动能。
“自说自话”是感染力的误区,我们似乎总认为将本人的所有能力发挥到极致,就是感染力初见成效的端倪。其实,感染力不在于个体世界的“异”,而在乎外在世界的“同”。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就是将对谈置于经济大萧条的“共同经验”之中,在云淡风轻的对谈中重构美国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在双方堆叠着的生活经验中,再敏感的话题都需要被提及,再晦涩的政策都显得绝妙英明,人际互动中的公信力也就此完好地建立起来。
交叠的体验,是感染力释放的温床。我们将本人所感遭到东西转化为与大众审美情趣堆叠的同样的生活经验、共同的知识结构、共同的思维习惯,我们本人也会水到渠成地和大多数人构成一种共同的生活体验。
上一篇:男子躲进深山,“失踪”半月只为一件事!老婆吐槽:太痴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