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断是一种权力关系
A对外界的事物进行分析与评判。在这个过程中,A是主体,外界的事物是客体或者对象。论断是一种权力关系的声明。导师有资历论断学生的工作是好还是不好,而反过来则不成立。就算学生做得很好,也要通过导师的赞许才能获得更高的分量。
在赞赏和批评中,A引入了一种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往往是为A服务的。举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A说“B作为一名女生,能学好数学,真的很不容易。”这里有至多两个被A强加的先验的命题。第一,“女生比男生更难学数学”,第二,“学好数学是有必要的”。
只用这种视角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能会陷入比较负面的结论。因为人和人之间各自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假如质疑对方的论述前提(在这个例子里,就可以很有道理地进行质疑),则讨论将迅速成为一种针锋相对的主体性的抢夺。
2. 论断有助于获得力量感,被论断是在剥夺对方的力量感
当K新进入一个环境中的时候,K是茫然的。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梳理、总结和归纳,K把外界纳入了K的认知框架之下。借此,K感到愈加熟悉这个环境。
当S评论A“鼻子太突出,身材不好,最多只要4分”,此时,S是权力的持有者,在这句话的框架下,无论如何讨论,S都不会受伤。S没有任何义务,所以S感到放松。
而被论断的A,此时就会非常生气,感到被冒犯了。这种生气是非常合理的,因为,A被置于一个被论断的境地中,被看成对象来对待,被降格为一个标准下的产物,被贬低了;而“真正的A”,比如A的想法、A的愿望、A的感受等等,在这句话的语境中被忽略掉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