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先秦儒家最初一位大师
重要程度:
(考情分析:中频考点,次要以选择题判断题方式出现)
一.人物引见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世人尊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先秦儒家的最初一位大师。荀子提出“性恶论外铄说”。其思想和社会实践对战国末期社会政治和思想学术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关显著的贡献。
二.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荀子从“性恶论”的观点出发,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化伪之分,化伪之合)也就是说,通过教育和行为来改变本人的本性,使人具有顺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
【注】化性起伪:变化先天的本性,衰亡后天的人为
(二)教育的目的——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1.他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善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培养“贤能之士”。
2.荀子将当时的儒者划分为几个层次,分别为:第一,俗儒;这类人徒有儒者外表,对古经能够背诵,但是全然不知其用,趋炎附势。第二,雅儒;这类人虽然显得笨拙,但是能承认无知,显得坦荡。第三,大儒;这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只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己知推未知,;能自若地应对新事物,新问题,也能自若地护理好国家。
(三)教育的内容——儒经
荀子注重《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学。在诸经中,荀子尤重《礼》,以之为自然社会(道德与政治)的最高法则。
【名言】:“学至乎《礼》而止矣。”
(四)学习过程——闻见知行
1.闻见: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感性)
2.知:荀子提倡学习并且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统类”和“道贯”,也就是善于运用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若地应对事物的变化。(理性)
3.行: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学习阶段。(举动)
【名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荀子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举动的过程。
(五)论教师
在先秦儒家诸子之中,荀子是最提倡尊师的,他在《荀子·礼论》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荀子将师的地位与天地,祖宗并列,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
利用碎片时间一起来学习吧!
——小郑老师vv
上一篇:“闻”字明明是门里有耳是怎样演变成含有表示“嗅”之意义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