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音wèi)家,又称魏家、渭家、喂家,各种解释、各种传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在西北老家做了个小考证,更倾向于外(音wèi)家。
注:在我们西北老家,有一个发音叫wèi,具体是哪个字尚且不清,但意思是另外一(个)和“这“相对应,比如这个人、wèi(另一)个人;这天、wèi(另一)天;这条路、wèi(另一)条路;这家、wèi(另一)家;这面、wèi(另一)面……所以wèi我更倾向于“外(音wèi)”,即另外的意思。
言归正传,外(音wèi)家就是女人的娘家,孩子的舅舅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把孩子的舅舅家也称作孩子的外(音wèi)家,长辈(老一辈)的舅舅家叫老外家,晚辈(小一辈)的舅舅家叫小外家,一般每个家庭都有本人的老小外家。
过年初一到初五拜年,“外(音wèi)家”是不可慢待的,俗话说得好“初一初二拜娘舅,初三初四拜朋友”,娘舅是妈妈娘家人中和妈妈最为亲近的人,娘亲舅大,舅舅也是最能代表妈妈娘家人说话的人,他所代表的是妈妈的利益,代表的是妈妈娘家人的态度,娘舅一般来说地位都是很重要的,是不可慢待的长辈。自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近水楼台先得月,除夕跨年、初一起来都可以拜年,有无礼物尚可,但必须有问候,图个吉利也能讨个红包,而给“外家”拜年就要盛大多了,而且一定要有典礼感。
首先要弄清楚“外家”有多少“亲房”,也就是同一家族的人数,这个在女人出嫁后男方都得认亲房,也就是和女方娘家人成为亲戚关系,有事互相可以走动,然后按照关系的亲近备好礼物,当然本人的亲舅舅礼物要贵重一些,其它的就随大流,但不要差距太大,形成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礼物的选送也是体现拜年的注重程度,礼物不能缺少,当然万一缺了就得舅舅补齐了。
其次要尽可能早点,当天去当天回,吃完早饭就出发,吃完午饭往回赶,如果路途较远不能当天前往那就另当别论了。早点到“外家”,先把礼物送到亲房,人不到礼先到,使亲房心里有个预备,当然过年一般都知道都谁会来拜年,心里都无数,见到礼物就得去探望拜年的人,以示收到礼物,邀请去家里坐坐吃点喝点,客套客套,一般都在主家安排好了饭菜,主家也有请亲房来陪客,但都是至亲的作陪,一般亲房也就看个热闹,看看拜年的是大人孩子,如果有小孩,等吃完饭再邀请一下,互相客气以后就得把预备好的压岁钱给小孩,这个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小时候我们的压岁钱都是过年拜年挣来的。一般压岁钱的多少与礼物基本等值或少一些,这次要是舅舅给外甥,当然新婚女婿就得长辈们给压岁钱,压岁钱都是长辈给晚辈。
另外我们都晓得,小孩有外家,大人有外家,老人有外家,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小外家,到底先给谁拜年,这个准绳上是给老外家先拜年,然后小外家,但也不尽然,准绳上是给舅舅拜年,小孩由大人带着给舅舅拜年,大人也可以带着小孩给舅舅拜年,小孩去次要是为了压岁钱。
实际上过年拜娘舅也不是年年都拜年,一般家里有事拜年三年表示感激,对于中年人来说,老外家比如爷爷的舅家、爸爸的舅家也许老人们已经不在,拜年只是传承的一种关系,一种孝心,也许不是年年都拜年,偶尔利用年节走动走动也是一种家庭关系的延续。
拜年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孝道,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拜年的方式和礼物的厚度都发生了变化,但永远不变的是对长者的一种敬意和尊重,礼物不重要,家庭和睦相处、社会和谐共生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