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渐被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词曲赋所吸引,常常会沉浸其中,为之感动喝彩。但偶尔也会遇到一些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时无法理解的典故或者意象。而细究之下每一个典故都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每一个意象都有一个特别的意味意义。这些典故、意象是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画龙点睛之笔,不只可以使诗句表达愈加抽象,还让诗句委婉典雅,别有意趣。读罢让我有一种别有洞天、意犹未尽的感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今天开始我就和大家分享这样一些与诗词有关的典故及意象,但愿大家喜欢。
一、沈腰潘鬓
从哪儿开始呢?就从最“肤浅”的外貌说起吧,一个关于“沈腰潘鬓”的典故。
南唐后主李煜在《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里感慨道:“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想要确切理解归为臣虏的李煜要表达的意思,就必须明白“沈腰潘鬓”的含义,否则就无法精确地体会李煜归为臣虏的心境。句中的“沈腰和潘鬓”其实是两个典故,沈指沈约,潘指潘岳。
沈约,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幼时家境孤苦贫寒,但他志向坚定专心好学,日夜兼读不知疲倦。他的母亲担心他用功过度而生病,时常让他少添灯油。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协助梁武帝登位后,官至尚书令,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职。但他本人却对御史台的工作有兴味,但梁武帝一直不取用他,于是沈约请求辞职,也得不到同意。沈约便给好友徐勉写信诉说:“……年初以来,我愈加多病苦闷,公务又过于繁忙。几个月的功夫,腰围日减,皮带常要向里移孔。这样下去,怎能支持长久呢?”。后以“沈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
“沈腰”也作“沈愁”、“沈郎”、“沈郎消瘦”、“沈东阳”、“东阳瘦”等。最后的意思就是表示人因多病愁苦而身体孱弱,日渐憔悴消瘦。像苏轼在《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中有“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就以沈约自况,自伤病弱善感。而今的瘦腰,已延伸用来描述男女相爱不能,因为相思而日渐消瘦之意。如晏几道《鹧鸪天•小玉楼中月上时》诗句:“沈郎春雪愁消臂,谢女香膏懒画眉。”用沈约事,表现相思愁苦情怀。
潘岳,即“貌若潘安”中的潘安,西晋著名文学家,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之首,相关的成语典故有“掷果盈车”。如今“貌若潘安”是中国人对于一位男子外貌最高的褒奖,已经构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潘安虽然是花样美男,但命运多舛,而立之年还仕途不顺,妻子又早逝,三十多岁时鬓发已斑白。因而对下落寞的秋景写了《秋兴赋》,当中写道:“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头发黑白相间,称之为二毛),后因以“潘鬓”谓中年鬓发斑白的代称。如清代锺过的《步蟾宫·东风又送酴釄信》中就有“东风又送酴釄信,早吹得、愁成潘鬓。”句,是说东风又给酴釄花报信了,苦恼的是我的头发已经斑白了,词人由此感叹年华的消逝。
综合起来,“沈腰潘鬓”,即是指愁苦消磨,消瘦衰老之意。
李煜的“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是说自从做了俘虏,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李煜引“沈腰潘鬓”作典,固然可见其悲苦之叹,但一个君王亡国成为臣虏之后,所关注的不是国家的消亡,人民的疾苦,竟然只是本人美丽的身材与容颜的消磨,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