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莆田林济孙:特奏名百世流芳,状元樟万古长存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林济孙,字石友,号凤梧,福建仙游人,系“闽林九牧”衍派、江陵刺史林藻后裔。林藻于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考中进士,《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 唐五代卷》称:“莆田人登进士第,自藻始”。

据《仙游县林氏大族谱》记载:林济孙出生于1315年,卒于1366年,其祖父林树钰无子,父亲林骏郎原是林守信次子,过继给树钰为嗣子。元朝至元六年(1340年),林济孙入京应试,殿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不久,提拨为侍讲。

《仙游林氏大族谱》林济孙状元像

据卢美松主编《福建历代状元》载:林济孙自幼聪明,年纪稍大,父亲送他在魁斗山书院(今盖尾镇芹林村)读书,十九岁时,济孙已是满腹经纶,正预备入京应试,不料这一年朝廷取消科考,济孙也不灰心,仍然坚持苦读。元至元六年(1340年),元顺帝下诏恢复科举,济孙喜出望外,赴京应考,一举取得会试第四十八名,殿试时,对答如流,擢为第一。

高中状元后,林济孙不忘师恩,特地到魁斗山书院答谢恩师,并栽下两株樟树,后来这两株樟树茁壮成长,人称“状元双樟”。这两株樟树1983年列入仙游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济孙考中一甲进士后,借用方言“芹林”与“琼林”谐音,亲笔题写“芹林家庙”,为家庙命名。

“状元双樟”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各地饥荒不断,社会混乱,济孙向朝廷上《治安十策》。元顺帝赞赏济孙的才能,称他为“江南豪士”。至正三年(1343年),济孙奉命和欧阳元、吕思同修编宋、辽、金三史。至正十一年(1351年),上《治河十策》,受命掌管疏通黄河南出海口,组织民众堵塞黄河北出河道,恢复旧河道,消除了北岸水患。工程结束后,因治河有功,被擢升为河北六府通议。

至正十三年(1353年),济孙母亲去世,回家丁母忧。三年服满,正值朱元璋起义反元,济孙见元朝将亡,无意继续为官,隐居在仙游宝幢山麓龙华寺右边的“意足园”小庵,意为“心满意足”,直到去世。

莆田“九牧祖祠”林济孙状元画像

明成化十年(1474年),仙游知县黄灿为林济孙立“状元坊”留念。明嘉靖元年(1522年),知县萧宏鲁将县儒学右边的兴贤坊改立为宋探花邱山、元状元林济孙、林亨的育英坊,嘉靖十二年,育英坊移到东门外迎春亭。天启三年(1623年),知县萧麟建“三状元坊”(郑侨、林济孙、林亨)。清雍正年间,郑侨裔孙郑远把木制的“三状元坊”改建为石坊,移到先农祠前。

由于时代久远,历史记载不全,文献材料遗失,近年有学者对林济孙的状元身份和生卒年份提出质疑。有学者提出,元朝共组织了16次科举考试,分左右榜,共产生32位状元,福建人无一上榜,由此认为林济孙的状元身份是假的。

卢美松主编《福建历代状元》,虽然将林济孙列为福建历代46位文状元传主之一,但在编辑说明中指出其状元身份尚存争议,收入供学者深入研究参考。

莆田九牧祖祠牌坊

史海钩沉,弘扬状元文化尚需我辈继续努力。根据学者林青松和莆田市莆仙文化研究院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林济孙是南宋仙游人,为开庆元年(1259年)“特奏名”进士第一,“特奏名状元”。

什么是“特奏名状元”?原来古代状元,除了我们通常所说三年一考的正奏名状元外,还有特奏名状元、两优释褐状元等,有时逢朝廷庆典、皇家喜事、人才紧缺,还会特别开科考试,如雍正恩科。

“特奏名”,是宋代科举制度的一种特殊规定:对于举人年高且屡经省试或殿试落第者,遇殿试时,由礼部贡院另立名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称“特奏名”。听说是宋代吸取唐末读书人黄巢屡次不第率众造反的教训,为笼络安抚读书人而采取的一种举措。

“特奏名”进士第一,称“特魁”,亦称“特奏名状元” ,也可以立“状元坊”。特奏名状元,授的官职比正奏名状元低一些。关于两优释褐状元,另文撰述。

九牧林氏人才辈出

《莆阳比事》有段关于林济孙的记载,“正魁端平二年吴叔告、咸淳四年陈文龙;特魁端平二年王声叔、淳佑七年彭彝甫、开庆二年(应为元年)林济孙。宋代莆仙共有特奏名状元8人。

综上,林济孙的状元身份毋庸怀疑,但为南宋特奏名状元的可能性较大。在古代激烈的考场竞争中,无论是正科状元,还是特奏名状元、两优释褐状元,都是人中凤雏,来之不易,为历代读书人所景仰。

(作者简介:林琪翔,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北大文学硕士,头条号“东南新华”,代表作《寻找南少林》《福建状元的那些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