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类分与群聚过程中的或然率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疾病的类与群

【作者:赵致生(1943-2021),发表于2011-05-04】

(属性数学)中,对类与群的认识,有分合两识。

它与我们对人与物的关联关系认识,具有相同的体系性理论同一性。

认识物离不开

认识人离不开

人无群不分,

物无类不辨。

前面的文章,讲了〖格物致知〗,〖博物辨识〗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与程序构成的结构性。说明了大家习惯使用的两种认识物与人的方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并“人以〖博物辨识〗之同而聚,类以〖格物致知〗之异而分”,对类与群的划分,具体属性化为“分合,异同”的四象结构方式。

我们把它分解为:分同,分异,合同,合异四式。则有:

〖博物辨识〗之同而聚,谓合同,称为群。

〖格物致知〗之异而分,谓分异,称为类。

物以类聚则为异中有同之再聚,是谓合异,称为类聚。

人以群分则为同中有异之再分,是谓分同,称为群分。

物有类之异同之分合之变,

人有分合之异同之通。

物以类聚,必先有其类,

人以群分,必先有其群。

所以,

物以类聚,必先〖格物致知〗分异而其类。

人以群分,必先〖博物辨识〗合同而其群。

类可解释为:分类,品种,类别。

群可解释为:聚,集,众。

有类/物才可聚,

有群/人才可分。

类群,常常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动植物群体或者指同一物种中再细分的不同品种

群类,常常各种生物或者指同类的人。

那么,西医对于疾病的类与群的划分是遵照着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与逻辑呢?

疾病分为疾与病两类,

疾:泛指身体不温馨或者一般的痛苦或者疼痛,也指来势比较迅速的疾病。

病:指生物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或者是损害生物体的现象。

西医疾病的认识,健康具有相对性。但是,它与西医定义的病并不是一个概念。因为

西医定义的病一个具体的物量变化过程,有具体的物量变或者量值变化作为标准。

西医的疾病则一种现象,并不具有物量变化的过程标准与量值标准的存在。

所以,西医诊断疾病是以现象群现象类为诊断依据的。

我们可以把它的现象进行〖博物辨识〗之同合而立其群,

可以把这些现象通过〖格物致知〗之异而分其类。

汉代西医张仲景用望闻问切诸法归纳症候之群,

以阴阳真假表里寒热归纳其类,

六经之属性结构性而论伤寒,

以脏腑之结构性而论杂病,

以阴阳之属性分合,异同之四象,五行,六气之定动,定变,变通而示其理。

以标本正邪缓急通塞等系列式的辨证施治准绳,以示其法。

在“自然,人体,健康,疾病”的大体系关联关系的认识前提下,提出了三因致病说。

使西医基础理论的探索在易经八百年垄断构成的(商周文化断档)之后,出现的一个西医崛起转机点。

使西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复兴时代。

但是,局限于封建文化愚民政策所形成的对西医认识理念上的过于偏激。西医医术的多品种崛起还具有社会制度上的不可行性。

所以,张仲景把理,法,术的具体使用范围,重点仍然是放在用药,用方上。

虽然后世也有华陀等医生在手术方面开辟一些具体的医治方法。

但是,局限于封建社会的医学理念的普适认识还相当低下,并没有得到具体的发展。

这也是现代中国人认为西医治病就只要服中药一种方法,而没有其它手段的社会现实。其实,

西医并不是单纯用药一术,手术也不是西方科学的独一发明。

西医中也有柳枝接骨之术流传至今,

西医的很多技术都因为封建社会没有专门培养西医的教育制度,完全依据师授或者祖传。很多技术都被历史遗忘与避讳而丢失了,如大家都晓得的华陀刮骨疗毒,劈脑取涎,……很多奇妙的西医技术就这样被封建天子神权天授的一言堂文化的垄断而永远地与世隔绝了。但是,也有被统治者特殊需要而被保存下来的特例。如为太监断绝生殖能力的宫刑手术,则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得以使用延续了数千年……

当今流传下来的西医,仅仅是经过了封建社会五千年帝王避讳的坎坷,封建统治者神权天授的一言堂畸形垄断文化下,没有被泯灭的一粒中国传统属性文化的种子。风风雨雨的发展到了今天,遗失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剩下的东西已经太少太少了。

如果我们因为其留下的东西太少而对其产生蔑视或者因为它不科学,而遗忘它(钟鼎文化)时代的远古辉煌,那才是最可惜的事情呢!

深信手术技术,并不是西医的专利与唯独使用,中国远古时代的医学肯定有一个广泛使用手术医治疾病的时代。

试想,在春秋之际,一个厨师,就可以培养庖丁解牛的佳话千古流传。可见(钟鼎文化)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已经到了对生命机体认识的无微不至的境界。

庖丁可以解牛,医生岂不能解人乎?

只是天子神权天授后,天子的刀就变成了

专门杀老百姓的头,灭九族的工具。而一个神权拥有的天子岂能容忍别人把刀子用在本人身上?随着封建文化的愚民政策被愚化了的社会低智能变迁,君范民效,君弃而术禁。

这样一来,用于民间的西医手术几乎就微乎其微了。

中医的崛起,面临一个疾病的全方位认识问题。

西医更需要一个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大系统开辟

更需要一个〖博物辨识〗/〖格物致知〗的大系统来认识疾病的本质。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了,明天继续。

类分与群聚过程中的或然率

【2011-05-05】

昨天文章中我们讲了疾病的类与群。巧的很,网友qqqqww就提出了一个类分与群聚的一个盲分问题。

所以,今天就先中缀西医问题的讲解,抽一天来解这个问题。留言中的题目是这样给出的:

一堆硬币共19枚,其中,已经8枚是正面向上,问:将这十九枚硬币分成两堆,如何使得两堆硬币中正面向上的硬币数量相同。(我们以有面值的一面称为正面)附加条件:蒙住眼睛用手摸来进行。

我们也可以叫它为盲分两类中的一类相等。

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通常是不晓得从什么地方下手来处理它。因为它不是

计算问题而又是计算问题。想计算吧,人家答案已经给出了结果,两堆,每堆中正面向上的硬币相同。就是八个正面,每堆四个正面。这还用算吗?

所以,只晓得这是一个问题,但是无从下手来处理它。

所以,我们先要看它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从一堆硬币十九枚来讲,这是一个数字分两堆问题,但是,这些硬币中,并不同性,他们的属性有两种,

一种

正面,

一种

反面,

在分的过程中不只仅要分两堆,而且要把其中的一个可分为相同的属性的正面硬币,在两堆中分为相同的数目。

十九枚硬币中,八枚是正面,可分为两个相同的数目。但是其余硬币的属性呢,它们不是正面,必然是反面。它们的数目是:19-8=11,显然不具有被分成两个相同数目的两堆的可能性。

这种“偶数可分平均为两堆,奇数不可分平均两堆”的属性,就是这个问题的关键了。

数与性结合在一起,如何来分,而且是盲分两类,再聚为两堆。

显然,这是一个方法程序构成的分配体系问题。所以,回答的结果一定要

方法程序的(二合而一)。

属性与数量的(一分为二)。

我们通过摸法摸的程序的分别认识,才能得到一个(二合而一)的结构体系,然后在这个体系的认识过程中,来确定属性数量(一分为二)的规律性。

显然,最初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清晰的品种划分系统。我们可以先把它的结果告诉大家:

这个问题具有十二种随机分配程序,任何一种摸法,都必然包括在这十二种程序构成的结构之中。

每种分法都必然是这十二种分法的其中之一,而不可能产生于十二种摸法程序之外。

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属性数学)问题。

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展现它的具体摸法呢?

我们先把这个问题化简为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即在十九枚硬币中,依次摸出四个正面硬币,放在一堆,其它的十五枚硬币为另外一堆,这个题目就算完成了。

但是,我们的眼睛被蒙住了,根本看不见,而用手去摸,摸到的可能是正面硬币,也可能是反面硬币。而摸到正面硬币的概率只要8/19。还有11/19是不可能摸到正面硬币的概率同时存在。

所以,这个问题就变成了一个摸正面硬币概率构成的程序问题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与程序,可以摸到四枚正面向上的硬币?

通常在西方数学中,概率一个随机发生的事件,概率某种事件在同一条件下可能发生

也可能不发生,表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叫做概率。

例如我们在摸硬币的情况下,摸到正面向上硬币摸到正面向下硬币的概率随着硬币正面向上,向下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的。即:

第一枚摸到的时候,正面向上的概率8/19,

反面向上的概率11/19。

假设我们第一枚摸到了正面向上的硬币。那么,第二枚正面向上的概率就是7/18。

假设我们第二枚摸到的也是正面向上的硬币,那么,第三枚正面上向的概率就是6/17。

假设我们第三枚摸到的也是正面向上的硬币,那么,第四枚正面上向的概率就是5/16。

假设我们第四枚摸到的也是正面向上的硬币,那么,我们就会依次摸出四枚正面向上的硬币。

这样,这个问题就处理了,四个正面向上的硬币一堆,剩下的十五枚硬币中自然有四枚正面向上的硬币,有十一枚反面向上的硬币了。方法与程序都表达的非常清楚,这个问题也就处理了。

所以,我们称能摸到四个正面向上概率的连续组合

此问题的或然率。

只需具有这个概率的连贯次序存在,这个问题就或然率了。

但是,这个问题显然没有那么容易。

因为我们上面得到的或然率,并不是

独一的或然率,它还有其它的摸不到正面向上概率的可能性。

那么,qqqqww网友提出的问题,有多少这样的或然率呢?

前面我们已经给出结果了,就是说,它十二个或然率的同时存在。而这十二个或然率构成的概率连续组合,则是qqqqww网友提出的问题之总或然率。

我可以给出一个qqqqww网友提出问题的概率总表,剩下的问题,就由大家来当成一个作业来作吧,请大家列出十二条或然率的概率结构程序。

第一枚正面硬币摸到的概率为8/19。

第二枚正面硬币摸到的概率为8/18,7/18

第三枚正面硬币摸到的概率为8/17,7/17,6/17,

第四枚正面硬币摸到的概率为8/16,7/16,6/16,5/16

第五枚正面硬币摸到的概率为8/15,7/15,6/15,5/15,

第六枚正面硬币摸到的概率为8/14,7/14,6/14,5/14,

第七枚正面硬币摸到的概率为8/13,7/13,6/13,5/13,

第八枚正面硬币摸到的概率为8/12,7/12,6/12,5/12,

第九枚正面硬币摸到的概率为8/11,7/11,6/11。5/11。

第十枚正面硬币摸到的概率为8/10,7/10,6/10,5/10,

第十一枚正面硬币摸到的概率为8/9,7/9。6/9,5/9

第十二枚正面硬币摸到的概率为8/8,7/8,6/8,5/8

第十三枚正面硬币摸到的概率为7/7,6/7,5/7

第十四枚正面硬币摸到的概率为6/6,5/6

第十五枚正面硬币摸到的概率为5/5

十二个或然率的构成,是qqqqww网友提出的问题全部答案。无论你采用怎样样的摸法,其结果必然为十二或然率中的之一。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明天接着讲西医问题。

如何来认识疾病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2011-05-06】

我们归纳一下前面几篇文章讲的内容后会发现,中西医对疾病的探索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歧:

①对疾病构成方式的不同回答:

西医的回答是:疾病生命过程中的属性构成现象。

西医的回答是:疾病物质存在方式所产生的变化。

②对疾病存在形态的不同回答:

西医的回答是:疾病就是不健康/健康就是无疾病,要健康就必需消灭疾病。

西医的回答是:疾病与健康共同存在于生命过程之中,生命的本身就是健康与疾病的相对变化过程。

③对疾病能否(可知)的不同回答:

西医的回答是:(已知)与(未知)之间存在连贯认识的(知识圆圈)论。

西医的回答是:探索(未知)只能通过科学试验的社会实践。

④对疾病本原的不同回答:

西医的回答是:疾病的本原细菌,病毒,病原体。

西医的回答是:属性体系的(运动抑扬,更相动薄)。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的分歧,恰恰反映了东西方对世界观在认识论

世界构成方式

世界存在形态

世界可知与否,

世界本原

等四个最基础问题的回答不同!

所以,西方科学说了,最高的理论探索工具哲学,只要哲学才能处理这些人类对世界的最基本认识。

但是,什么是哲学呢?

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

那么,哲学作为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存在于一个什么样的科学理论体系下的具体内容呢?

我们看到的只是哲学提出的两个最基本问题:

思维存在、

精神物质的关系问题。

除此之外,剩下的就是

不同时代的人,

不同社会地位的人,

不同知识层面上的人,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

不同时代的人不同时代的自然世界认识自然认识不同,

不同社会地位的人过去的社会/现在的社会/未来的社会的认识自然也不会一样,

不同知识层面上的人大自然中的自然问题理解与探索的深度与广度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所以,哲学构成的初期,应该是各种不同的回答构成的百家争鸣。

新时代的回答取代了旧时代的回答,

社会地位高的人的回答/专治或者暴力统一了社会地位低下人的回答,

知识高层面的人的回答更替了知识低层面或者无知识人的回答的变化系统。

所以,哲学“新旧,高低,智愚”六气构成的对哲学提出的两个最基本问题回答内容的一个瞬息万变,诸子百家,各抒己见的大杂烩。

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哲”字定性上折下口,即是表达有“口”则都可以表达对属性运动折点认识或者看法的意思。

所以,说中国没有哲学也不客观,只不过它过早的走进了理学的时代。

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以新时代认识更替旧时代认识的时代:我们可以从〖垒石结绳〗,〖河图洛书〗,〖天圆地方〗,〖周天历度〗理学进步来表达这个时代的对世界认识的更新。

二是高知识层面认识更替低知识层面的世界认识论。它应该发生在(钟鼎文化)的鼎盛时代所产生的,〖太极阴阳〗三焦……八卦九宫对世界的认识论

三是高社会地位人取代低社会地位人的认识论发生在周天子神权天授的(商周文化断档)时代,八百年天下独传易经一书,使中国完成了社会地位高的人对世界的认识论统一所有人对世界认识的历史创举。(春秋文化)虽然仍然构成了一个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哲学时代,但是,很快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暴政民主下,恢复了高社会地位人对世界的认识统一低社会地位人对世界认识的易经天下。

中西医对疾病健康的认识,

同样受中国哲学发展过程的影响在中国产生了现代的西医学,

同样受西方哲学发展过程的影响在西方产生了西医学。

构成的具体的疾病认识理论健康认识理论。

那么,如何来认识中西医理论中对疾病健康的具体认识,哪个更接近疾病本源的认识呢?

所以,我们不得不重新前往人类对哲学提出的两个最基本问题的四种回答方式:

从“结构方式,存在形态,可知与否,本原探索”四个方面对疾病进行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知识层面上的再认识。

也就是我们在本文中提出的“新旧,高低,智愚”六气分析法。(定巳动己),(定己动巳)挖掘(属性科学)的内核构成过程。

从东西方文化体系的发展示状来看,中国文化已经在哲学范畴内,完成了“新旧,高低,智愚”六气的理学统一。

从中国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近代五千年历史发展里程来看,是丢失的东西越来越多,而新发现的东西却很少。

相反在西方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旧理论的更新时代周期并不是很稳定的。

地心学说日心学说,

万有引力定律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

足以展现西方科学的认识论

几百年的世界观变迁,展现出来的根本问题对世界认识的认识论

中国的(属性科学)世界观所产虽然经历了“新旧,高低,智愚”的三个阶段的统一过程走进了一个相对停滞的形态,但是,其认识世界的具体科学成果,(黄道历法),古天文,星相术,西医等基础科学的理论认识,除了丢失之外,并没有发生严重的变迁。相反,通过西方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明了中国古天文历法,古星相学,所展现出来的科学性与原封不动性。只是中国人在五千年间,除了丢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东西之外,就再没有作为了。

综上所述,西医的发展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中西医结合问题了,而是一个用什么样的世界观来认识世界的问题了。

只要这个问题清楚了,我们才能真正的作到“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了,明天继续讲。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