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废除相权的明朝皇帝为什么后来都爱躲进深宫不上朝?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380年,正是明洪武十三年,这一年发生了丞相胡惟庸案,明太祖朱元璋斩杀了胡惟庸,并因而牵连两万多人被杀,甚至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也未能幸免。为了加强皇权,朱元璋彻底废除了丞相制,结束了中国1600多年的皇权与相权的争斗,皇权取得了最终彻底的胜利。

秦汉三公九卿制

秦汉时期实行的三公九卿制,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其中的太尉尽管军事,御史大夫次要职责是协助丞相管理国政,兼管监察,一般只是副丞相。丞相的权力很大,全国的一切的组织人事、外交、经济、财政、司法及军备等等尽归丞相管理。丞相的权力都是在成规范围内的。这时的皇帝虽拥有所有权,如董事长,但治权基本归丞相,如总经理。因而当皇帝弱势时,甚至相权超越了皇权。如秦朝的赵高废秦二世,西汉的霍光专权、王莽篡汉,东汉的曹操傀儡汉献帝,蜀汉的诸葛亮大权尽握等等。

到了唐宋,为了削弱分化相权,就实行了宰相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担任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对审批,尚书省担任将诏令下达六部执行。皇帝这时只是对中书省草拟的诏令认可用印就行了。一旦弱主遇强臣,三省联合起来,皇帝就只能同意了。如唐高宗初继位时,管理国政之事尽归长孙无忌等大臣,唐高宗想废立皇后,也得征求长孙无忌等人的意见。因而唐朝中后期,皇帝为与宰相们夺权,就重用宦官,让宦官后来竟把持了朝权,控制了皇帝,成了外朝宰相。

到了宋朝,深刻吸取唐朝教训,虽依然实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但三省的长官一般空置,只让副官掌管。但副官无权做出一切事情的决定,就只能向皇帝汇报定夺。这就等于是皇帝兼任着三省的主官,三省做什么都得先请示皇帝,皇帝同意了才能做。同时宋朝推行两府三司制,军政分治,重文弱武,加强御史督察和谏官进言,将宰相权力分得更细衙门更多,达到相互牵制,最终集于皇帝决断。但丞相之权仍有一定分量。

唐朝三省六部制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更是废除了丞相,将皇权与相权合一,直接管理六部。初时朱元璋精力旺盛,还算过得去,到了晚年明显应付不了繁杂的事务,只好设内阁,配备一个秘书班子为本人服务。但他规定阁员只能由五品官员担任,并作常法行于后世。朱棣夺位后也如此,到了明宣宗时,内阁成员因常贴近皇帝,显得格外重要,于是内阁成员组成升级,本是五品的内阁成员,可兼六部或其他部门的高职,这样内阁成员的组成也就高出其他六部等衙门了,但内阁却一直没有法定的权威,只要黑市权威。

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的同时,也学宋朝,加强督察,除督察院外,设众多的六科给事中的言官,又设锦衣卫,其后朱棣更是又增设东厂,以监视朝官的一言一行,。但是,经历了朱元璋、朱棣之后,朝中文官集团已成气候,不但对朝事和一些官员的治绩大加挞评,甚至对皇帝的一些诏令也谏诤不断。明宣宗不胜其扰,就让宫中宦官的司礼监太监承接内阁起草的各种呈疏,这些呈疏称为票拟,皇帝接到票拟,在上面批示意见,叫批红。内阁拿到批红才能正式制诏下达诏令。明宣宗不愿正面面对内阁及言官大臣们的喋喋不休,就在两头加了层司礼监太监,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以后有的皇帝,像明武宗等人,懒于政事,就将批红权交与太监。太监们想治内阁,有时干脆就不作批红,甚至能将内阁奏疏当作一张废纸擦屁股。

这样久而久之,太监们拉拢一些朝臣自成一党,大臣与本人的门生故旧也构成党派,于是朝廷中就构成了众多党争。内阁要想做成事,就得讨好太监。大明首辅张居正之所以能推行万历新政,取得成就,与他结好宫中太监冯保不无关系。正因为文官集团的强势崛起,皇帝虽拥有天下最高最强的权力,却也时时受文官们的谏诤。如明武宗时期欲亲身南征,遭到满朝文官集团的谏阻;嘉靖帝想将其父列入皇家祭祀,遭到文官集团的反对,发生了大礼仪之争;万历皇帝想改换太子,却遭到众文官的纷纷反对,掀起了国本之争,最终只能作罢。这些朝堂谏诤,有时皇帝以权势硬做,有时则不得不屈从。虽然有时皇帝以斩杀大臣强势成功,但最终也是弄得头破血流,心累不已。正是由于文官集团的强势出现,皇帝们才以锦衣卫、东厂、西厂来加以对抗文官集团。

明朝的政治制度

然而文官集团却不吃皇帝这一套,面对惩罚,面对杀头,文官们却前仆后继。文官们都是读圣贤书成才的,对儒家舍生取义、捍卫纲常很执着,而且明太祖又为后世子孙们定下了不少祖制,也让文官们有了谏诤的依托。因而面对海瑞的抬棺死谏,嘉靖帝也只能将海瑞关入大狱了事;言官们谏阻万历帝让张居正夺情,万历帝虽对言官们加以杖刑,却难改他们的赤心。正因为文官集团的据理力谏,才让明朝的皇帝们身累心乏,不愿再面对他们,只能躲入深宫不上朝,让太监和他们斗,让他们本人本人斗,只需不是危及皇权社稷的事,由他们本人折腾去。于是嘉靖帝长年不上朝,在宫中修仙炼丹;万历帝本来想乘搬倒张居正,本人甩开膀子大干一翻,结果弄了一段,根本不是那回事儿,文官集团的咄咄逼人,让万历皇帝再不愿上朝,一下子躲在宫中不上朝竟达二十多年。

天启帝更会躲,将朝廷一切事务都交与太监魏忠贤,本人深居宫中,做起了本人的拿手手艺木匠活。崇祯帝不懂得躲避,盲目勤政,结果把个大明朝一下子就给弄没了。

因而,朱元璋虽然取消了丞相制,名义上让皇帝集权专权达到了空前的地步,但实际上到明朝中后期,皇帝成了权力的意味个来源,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却是文官集团。太监虽然霸权,对明朝皇帝来说,却是要挟不大。因为太监多是刑余之人,素质低下,只能依靠皇帝生存,没什么连续性。一旦皇帝要收拾他们,直接联合文官集团,下道诏书就行了。如宣宗去汪直,武宗杀刘谨,思宗灭魏忠贤等等。但文官集团就不一样了,他们利用门生故旧、联姻结亲,世世连绵不绝。如张居正利用太后和冯保,逼走了首辅大臣高拱,可张居正一死,高拱及其门生立即反扑,鼓动万历帝,彻底对张居正进行了清算。

文官集团的兴盛,最终使明朝与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差不多,万历帝时的国本之争,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万历帝想改立太子,这一想法向内阁一说,立即遭到了朝臣们的纷纷反对,纷纷谏阻。最终万历帝顶不住压力,只好妥协,不再改立太子。所以说,明朝中后期,皇帝虽拥有无上的民主权,竟成了权力的意味与来源,真正左右朝局命运的,还是大明的文官集团。

明朝内阁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