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中路为登山主道,自岱庙至南天门8.2公里。中路沿途林荫夹道,石阶盘旋,泉溪争流,水声淙淙,风景十分优美。沿中路盘道山涧忽而左忽而右的溪水,自中天门以下到山麓为中溪,此即郦道元《水经注》中的“环水”。源于南天门、河水顺谷而下流入市区的河流,上游称通天河,至中天门西转,称黄西河、西溪,再南流经长寿桥、黑龙潭至大众桥。大众桥以下称渿河,流经市区注入泮汶河。
登山盘道两侧,泰山独特的地形地貌伴随众多裂隙水涌出注入中溪、西溪,构成了许多奇异的自然景观,这些由“流泉”而构成的景观也往往被人们称做“泉”而载入历代地方志书。这些泉是众多泰山名泉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旱季,各类流泉千姿百态,水声潺潺,声震如雷,别有一番情趣。
万仙楼北盘道西有一处刻石叫“听泉”,似乎是对中路众多名泉的真实写照。如果有兴味,请在夏秋雨后沿泰山中路登山听泉吧,尽情地享受这一人间的天然乐曲!本文分上中下三篇简要引见泰山中路15处名泉及1处“泉”刻石。
灵泉
灵泉,又称露井、灵井,位于中路盘道入口处关帝庙第二进院落东山门内北侧,泉井深约3米,历来为庙内道人及香客饮水井。泉水为泰山裂隙水涌出,旱不涸,涝不溢,四时汨汨上涌,水质清凉甜美,犹如甘露,冲茶留有异香,因而得名露井。井旁古凌霄花树枝藤蔓,经专家实测树龄已有200余年。今老干又发新枝,格外茂盛。每到夏季,凌霄花怒放,花冠呈钟形,外面橙黄色,里面鲜红,光艳照人。四周环境优美,并设有凉亭石凳。古朴凌霄,新花怒放,阳光洒落,清风徐徐,置身其间,饮茶品茗,别有一番情趣。
香井
据历代志书记载,泰山香井有两处,一在旧岳庙前,一在岱庙。今老君堂西红门路边古井即为旧岳庙香井。该泉井同泰山管委会刚修建泉亭的涤尘泉一样同为裂隙泉,水脉甚旺,水质较好。原在泰安市直机关幼儿园内,曾长期为饮用水源。明萧协中《泰山小史》(约成书于崇祯末年)载:“(香井)在岳阳旧岳庙前,水极香冷,饮之不啻甘露。”民国初年泰安名士赵新儒编著《新刻泰山小史》(《泰山小史注》)一书,在“香井”一篇眉注曰:香井“在今老君堂西偏路旁,为泰山中庙故地。”旧岳庙、古岳庙,即岱岳观,唐以前为东岳中庙,占地十分宽大,早已不存,现老君堂为其一隅。而清唐仲冕《岱览》等志书则记此处“有眼光泉”。
赵新儒为著名泰山学者,对泰山保护和研究多有贡献。民国初任山东众议院议员、山东赈务委员会委员时,监修泰山古迹,相继修复岱庙围墙、中天门至南天门盘路、景点,重修包公祠和五贤祠。对泰山古迹有深入研究,众多古迹大多亲身进行过现场调查,因而他的考证结论令人信服。
岱庙香井在天贶殿露台两侧,今双井犹存。
听泉
听泉 “听泉”刻石位于泰山中路万仙楼后路西。此处以东为泰山中溪桃花涧,涧上有高约三米的石崖,裂隙水、溪水从山涧流出直泻涧中,发出洪亮的泉水声,声闻数十米,故称听泉。路旁有“听泉”刻石,刻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款曰:“戊戌秋,齐云浦、赵培生、徐干卿、王俭堂、吴文卿、王子墉、施致远、金荩臣同游,八人至此小憩,忽闻泉声,因以志之。”现涧冬春无水,泉声消失;夏季雨后溪水湍急,泉声仍存。
《山东省志·泰山志》将听泉列为泰山七十二名泉之一。
碧泉
碧泉(留念碑泉、小罗汉泉) 位于泰山中路万仙楼北“革命烈士留念碑”东侧中溪断崖上面,岩石裂隙水流出而成泉,现有多处出水口。
《泰山道里记》载:“(万仙楼)其东涧水潆纡,汇为碧泉,夹涧多樱桃绿竹,曰樱桃园。”万仙楼与留念碑之间的东溪两侧为樱桃园,又名桃花涧。涧中石屏广阔,有近3米的断崖,旱季溪水跌宕,潺潺而来,激流湍急,冲成深潭,水在涧中汇为碧池,在两岸桃、樱映托下更显得深广碧绿,因而名为碧泉湾,或曰碧泉。《山东省志·泰山志》将“桃园碧泉”列为泰山七十二景之一。
今涧内已无桃、樱,旱季水湾也很少存水,但两岸柏槐满谷,旱季石峡仍瀑布如帘,响声震天。
碧泉湾北断崖上面溪水岸边无数个泉水出水口,人们习惯仍将该泉称为碧泉,或留念碑泉,也有人称此泉为小罗汉泉。该泉自古为游客和居民取水处,现冬、春季出水量较小,日出水量3—6立方米,旱季出水量较大。取水者反映,此泉水清澈甜美,泡茶无茶垢,茶杯不留印、不发黑,在茶杯泡一夜茶水仍是清的。
《山东省志·泰山志》将碧泉列为泰山七十二名泉之一。
罗汉泉
罗汉泉 位于泰山中路万仙楼后中溪东罗汉崖泰安林科院实验林场驻地。此处山崖状似罗汉,故称罗汉崖。溪中大石上刻有“罗汉崖”三大字,每逢旱季,激流湍急,气势雄壮,刻石在激流中岿然不动,为泰山中路著名景点。溪东岸罗汉崖村东林科院实验林场内石崖下,竖刻“罗汉崖”三字,为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杨辛1998年题写。罗汉泉为新中国成立后林场工人所开凿,后又扩建泉池。泉上方石崖上有“罗汉泉”泉名题刻,款为“一九六五年五月”,题刻上面有五角星石雕。泉水甚为清洌,为住山居民常年取水处。泉下为林科院植物园翠竹林,有泉水浸润,竹林十分旺盛。
(来源:泰山景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