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每日一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凤凰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美也。"

孔子

这是孔子对两种乐舞的评论。孔子在评论《韶》舞的时候说"尽美矣,尽善矣;",当孔子评论《武》舞的时候说,"尽美矣,未尽美也。",孔子对《韶》《武》这两种乐舞做出两种不同的评论,孔子的评论标准是什么呢?

舞蹈《初见》

相传,《韶》舞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而《武》舞则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其实,在评论《韶》《武》两种乐舞时,提出了两个范畴:内容和方式。美是从方式上来说的,而善是从内容上来说的。这就是说,方式上,美不美是个评论标准;内容上,善不善是个评论标准。一个"尽"字,表明这种方式美,是完满,是大美;一个"尽"字,表明这种内容善,是至善,是大善。孔子从方式的范畴,用"美"这个标准,对《韶》、《武》作出了"尽美"的评论,这也说明孔子认为,《韶》《武》这两种乐舞从方式上说是完满的。孔子从内容的范畴,用"善"这个标准,对《韶》作出了"尽善",却对《武》作出了"未尽美也"的评论。这实际上是孔子对虞舜和周武王的评论,三皇五帝时期的虞舜的思想境界是"至善"的,是真善、大善的"无私"的"公天下",而周王的"善"却是有着"无私"与"家天下"的成分,却是有着依靠武力与残酷的刑罚维系"私天下"的成分,这跟虞舜的"公天下"有着根本的截然不同的"善"的内涵。客观的说,"公"与"私"是评论"善"的最高标准,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奴隶社会道德的最本质的不同。

孔林

我们说,孔子在评论《韶》《武》两种乐舞时,指出了两种评论范畴,提出了"美""善"两种评论标准,这对后来的文学评论以及人格评论提供了范畴和标准,它的意义是严重的。

孔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