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中国人当然要学好汉语语法 词类知识奉上 语文学好了英语不会不好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对词进行分类。

就语法学而言,以语音方式为标准,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以内部结构关系为标准,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包括复合词和派生词);以“功能”,即词与词的组合能力为标准,分为实词和虚词。

语法学划分词类的目的是指明词的外部结构关系,说明它们的组织规律。因而,多数语法学家赞成根据功能标准划分词类。

那么,什么是功能标准呢?

具体说就是: 第一,先看词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能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充当的是虚词。

第三,虚词

这样,就可以根据功能标准首先把词区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然后,根据实词的组合能力把它们再分为名词、动词、描述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助动词共八类;根据虚词所表示的关系把它们再分为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共四类。

叹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但是,可以独立成句,是比较特殊的词类。

实词

(一)名词

名词可以再分为三小类:

表示人或事物:学生 网民 理想 法律 电脑 摩托 苹果 挂面

表示处所或时间:北京 机关 工厂 公园 现在 平时 明天 清明

表示方位: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两小类。单纯的如“上”、“下”、“前”、“后”、“东”、“西”、“南”、“北”、“左”、“右”、“里”、“外”、“中”、“内”、“间”、“旁”,合成的如“以上”、“之上”、“旁边”、“外面”、“外头”、“上下”等。

名词有如下语法特点:

1.能接受数量词组修饰。可计量名词用定量的数量词组修饰,如“一本书”、“两位工人”等;不可计量的名词用不定量的数量词组修饰,如“一些车辆”、“一点希望”等。指人的普通名词,后面可以附加表示不定多数的助词“们”,如“孩子们”、“股民们”等。

2.多数不能接受副词的修饰。“男不男、女不女,不人不鬼”等,是特殊格式,而且一般只能对比着说,不能单说其中的一项。

3.能用在介词后面,组合成介词词组,如“从上海”、“为人民”等。某些时间名词容易与时间副词混淆。但是,时间副词不能出现在介词后面;因而,能否用在介词后面组成介词词组,是区分二者的无效方法。

4.一般不能堆叠。“人人”、“家家”、“年年”、“户户”有“每一”的意义,与其说是名词堆叠,不如说是被借用为量词。

5.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经常做主语和宾语。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虽然具有名词的特点,但是,它们的特殊性是经常修饰动词。方位名词可以与别的词语组成表示时间或处所的名词或词组,如“屋里”、“长江边”、“春节前后”、“他出国以后”等。

(二)动词

动词可以再分为六小类:

表示动作行为:读 打 跑 笑 研究 建设 完成 上网 强化 知识化

表示心理活动或客观感受:想 爱.希望 觉得 主张 晓得 看见

表示动作一直或发展变化:开始 进行 停止 生长 消失 演变 表示“使令”、“请派”等:让 使 请 劝 鼓励 派遣 委托批准

表示“判断”、“存在”等:是 有 在 为 像 姓 属于 等于 成为

表示趋向:来 去 上 下 进 出 过 回 开 起 上来进去

动词有如下语法特点:

1.能受否定副词修饰,如“不看”、“没来”,以此区别于名词。除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外,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以此区别于描述词。

2.一般可以堆叠。单音节动词的堆叠方式是AA,如“走走、想想”,堆叠后第二个音节读轻声。双音节动词的堆叠方式是ABAB,如“研究研究”、“调查调查”。一部分动词的堆叠方式是AAB,如“握握手”、“跳跳舞”。有些动词没有堆叠方式,如后缀为“化”的派生词以及某些动宾式的不及物动词,如“讨饭”、“落户”、“亮相”、“登陆”等。

3.常用附加“了”、“着”、“过”、“起来”、“下去”,或采用堆叠方式来表示动作、行为的形态,简称“态”。“了”是完成态,“着”是进行态,“过”是经历态,“起来”是开始态,“下去”是继续态,堆叠方式是尝试态。动词附加“了、着、过”有一定的选择限制,多数三者都可以附加;有些则选择其中的一二,如“停止着”、“打仗着/过”一般不说;有的则不能附加,如“希望了/着/过”一般不说。

4.多数能带宾语,以此区别于描述词。少数动词不能带宾语,如“动手”、“休息”、“游行”、“离休”、“游泳”、“吭声”、“咳嗽”以及后缀是“化”的双音节动词等。

5.经常充当谓语或述语。

(三)描述

描述词可以再分为两小类: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外形:大 小 高低 方 圆 红 白 冷 热 好 坏 新 旧 美丽 平坦 优秀恶劣 英明 糊涂 伟大 高尚

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形态:快 慢 流利 熟练 轻松 愉快 焦急生动 活泼 认真 虚心 细致 迅速 清洁 矫健 敏捷

描摹人、动物或物体发出的声音的象声词,功能与描述词相近,归入描述词。

描述词有以下语法特点:

1.多数能接受否定副词“不”和程度副词的修饰,如“不好”、“很漂亮”、“十分生动”。非谓描述词不能用“不”否定,如“不超级”、“不首要”一般不说。少数用“非”表示否定,如“非正式”。非谓描述词和“雪白”、“冰凉”、“糊里糊涂”、“红彤彤”等隐含有程度意义的描述词,不受程度副词修饰。

2.表示人或事物性质或外形描述词可以修饰名词。表示动作行为形态描述词可以修饰动词,也可以修饰名词。

3.一般可以堆叠。单音节描述词的堆叠方式是AA,如“大大”、“红红”,第二个音节不读轻声;双音节描述词的堆叠方式是AABB,如“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雪白”、“冰凉”这一类的堆叠方式则是ABAB。

4.有些描述词有特定的内部结构方式。如:ABB式:白茫茫 绿油油;A里AB式:娇里娇气 冒里冒失;A不BC式:黑不溜秋 白不呲咧。

5.描述词可以充当各种成分,次要充当谓语和定语。描述词可以充当谓语,因而常和动词合在一起称为“谓词”。但是,有一部分描述词,如“酸性”、“微型”、“超级”、“同步”、“多年生”、“无记名”等,不能直接充当谓语,是“非谓描述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这类词语会越来越多。

(四)三大实词的运用

名词、动词、描述词,合称三大实词。它们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占绝对多数,而且不断地丰富发展,是开放性的词类。在言语文字活动中,人们与三大实词打交道最多。因而,用“对”、用“好”它们,是极为重要的。运用三大实词应该留意

1.精确妥帖、合乎规范,就必须牢固掌握它们的语法特点。否则,辨认不清词性,就有可能误用。如: *①不管电子通讯技术多么发展,也不能取代书信来往。 *②他事事替人着想,处处以身作则,说明了他有很高度的思想觉悟。 *③画家田雨霖义务为学员讲座。 *④“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精华的篇章。 要防止词性误用,就得学会辨认词性。给词分类,次要只需抓住能区别开两类词的那一两个特点。这一两个特点仅为此类词所有而为他类词所无,因而能够无效地把两类词区别开来。如名词和谓词的区别,次要看能否接受“不”的否定。名词不能,谓词能,“不”是区别二者的“鉴定字”。同是谓词,动词和描述词又如何区别呢?看能否带宾语。一般情况下,动词能,描述词不能。能否带宾语,是区别动词和描述词的重要的语法特点。但是,并非所有动词都能带宾语。那么,遇到不能带宾语的动词时,又怎样办呢?可以看能否接受“没有”否定;动词能,如“没有游行/落户/逃荒”,描述词不能,如“*没有同样/勤恳/轻快”。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描述词一样,可以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二者又如何区别呢?可以看在接受“很”的修饰之后能否再带宾语。动词能,如“很担心他的健康”,描述词不能,如“*很激动他的健康”。 各类词都有本人的特点。不只如此,各类词的小类还会有些特殊的用法要求。如,方位名词一般不单用。单纯方位词只在成语性词组中可以单用,如“东张西望,南来北往”。复合方位词只要一部分能单用,如“以上说的是事情的经过”、“两头站着一个少年”。表示心理活动或客观感受的动词,通常要求带谓词(/非名词)性宾语,有的只能带谓词性宾语,如“希望他来”、“感到/觉得舒服”。表示“使令”、“请派”、“协同”意义的动词,通常组成兼语词组(/句)。这就要求我们不只要熟悉大类的一般特点,还要了解小类的特殊要求,才能做到用词精确、规范。

2.要用得精确妥帖 要精确妥帖,除了词类选用得当、词义搭配合理之外,还要留意各类词的各种变化方式和“原形”之间的功能差别和意义差别。词的各种变化方式和它的原形比较,总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动词的堆叠方式有尝试的意思,可以引申出时间短暂的意义。描述词尤其值得留意。如ABB式的。由于BB不同,意思上就有所区别,如“冷飕飕”,描述风很冷;“冷丝丝”,描述有点儿冷等。而A里AB式的、A不BC式的,则多数含有厌恶、鄙视的感情色彩,如“这人流里流气的”、“这颜色红不棱登的”。对这些词语的细微差别,要善于体会、妥帖选用,让它们各得其所,合情景、合心境,才能有好的表达效果。 词语选用不当,是常见语病之一。如: *①《克服恐韩症提高训练是关键》 *②明明白白是一个人,又似似乎乎有一个壳。

二、数词、量词

(一)数词

数词可以再分为两小类:

基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零 半 一 二 两 十 百 千万 亿

序数词:表示次序的先后。基数词中除“零、半、两”之外,都能在前面加“第”转化为序数词。

数词有如下语法特点:

1.计量时不能直接用在名词或动词前,除非是在成语性词语中。

2.经常与量词组合成数量词组,共同充当某一句法成分。

3.基数词表达分数、倍数和概数时,都有较为固定的表示方法。分数用“几分之几”或“几分”、“几成”。倍数是在整数后面加“倍”。倍数只表示添加,不表示减少。

概数常见的表示方法有:

(1)在数词或数词词组后面加“多”、“来”、“把”或“左右”、“上下”、“以上”、“以下”等;

(2)临近数字连用,如“二三十人”,临近数字之间不能有停顿。

4.数词“二”和“两”的使用范围有一定的分工。

(二)量词

量词可以再分为两小类:

名量词:用作计量人或事物的单位。尺 斤 公斤 公顷 点 些个 对

动量词:用作计量动作行为的单位。下 次 趟 回 番

量词有如下语法特点:

1.经常同数词组合成为数量词组,与指示代词组合成为指量词组。

2.单音节的可以堆叠堆叠后表示“每一个都包括在内”。

(三)数词和量词的运用

1.现代汉语中表示数量添加的词有:“添加”、“增长”、“上升”、“提高”、“多”、“大”等;表示数量减少的词有:“减少”、“降低”、“少”、“小”、“低”等。这些词的后面大多可以加“了”、“为”、“到”。加“了”时,表示所增减的部分不包括底数在内;加“为”、“到”时,表示所增减的部分包括底数在内。如: ①粮食平均亩产添加了100公斤。(不包括底数) ②从1977年每人平均158元添加到940元。(包括底数的158元) 在表达数字时,要留意二者的区别,才能保证数量的精确无误。

2.表示概数的词语,有的表示比说出的数字多一些,如“多”、“来”、“以上”;有的表示少一些,如“以下”;有的表示可多也可少,如“把”、“左右”、“上下”。要留意精确选用。下面是选用不当的例子:“这台随身听百把元以上。”“把”和“以上”矛盾,应删其中之一。

3.量词的丰富多彩是汉语的特点之一。量词的运用有区别语义和同音词的作用,如“给你一把刀→给你一刀”、“三个哥哥→三哥哥”、“一斤莲子→一挂帘子”、“一阵大雨→一条大鱼”。精确选用量词,要留意量词和名词的搭配习惯,如“治多伦一亩沙地,还北京一片蓝天”。量词选用得当,还能添加语言的抽象化,如“一轮满月”、“一弯新月”、“一钩残月”。

4.数量词组修饰名词,位置通常在前面,但是,在下述情况下,最好位置在后:①被修饰的词语比较复杂,如“大小房间一百多间”;②量词本身比较复杂,如“每天出动飞机30架次”;③数目比较复杂,如“消耗原材料30吨至60吨不等”;④记账时。

三、代词

代词可以再分为三小类:

人称代词:你 我 他 你们 我们 他们 我们 本人 人家 别人

指示代词:这 那 这儿 那儿 这时 那时 这里 那里 各 某

疑问代词:谁 什么 哪 哪儿 哪里 多会儿 多少 几 怎样

代词有如下语法特点:

1.一般不受别的词语修饰。人称代词可以带修饰语,如“已打定了主见的她”。

2.人称代词有单数和不定多数的区别。

3.代词在结构中充当句法成分时,功能与它所指代的词语相当。

4.人称代词的次要作用是实指替代,疑问代词的次要作用是提问,指示代词的次要作用是特别指点。

凡不起上述作用的用法,都是代词的活用。如:

(1)虚指。指不确定的人、物、事、时、地、数量、形态等。如: ①个个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说什么好。 ②国际情势怎样样,国内情势怎样样,应该经常讲讲。

(2)表示反诘或强调。不要求回答的提问,就是反诘。反诘所肯定的答案,又是强调。如: ③我怎样能对你说明白呢? ④谁不希望生活在碧海蓝天、鱼跃鸟飞的大自然中啊!

(3)表示概括。代词含有“任何、一切”的意思,常有副词“都”、“也”配合。如: ⑤什么都安排停当了。 ⑥谁都晓得,北京申奥成功不是凭空得来的。

(4)表示列举。一般只用疑问代词“什么”。如: ⑦什么功臣,什么劳模,什么先进,他都恨不得算一个。 ⑧什么“新西兰”,什么“孔雀东南飞”,他晓得奔哪儿,一点也不傻。

(5)表示加强语势。一般只用人称代词“他”。如: ⑨要跳,就跳他一个痛快。 ⑩不打他个落花流水不罢休。

言语运用中,人称代词所指代的人是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使用人称代词,特别是第三人称时,要做到指代明确。一般说,运用代词时,须先出现它所指代的名词性词语,语法学称为“先行词语”,然后出现代词。而“先行词语”和代词应该是逐个照应的,如果忽略了,就可能犯指代不明的毛病。指代不明,缺“先行词语”的比较少见,常见的是“两个先行词语共一个代词”。如: *①“四人帮”对革命老干部十分痛恨,因为他们是捍卫毛泽东思想的铜墙铁壁,对他们搞修正主义不利。 *②王总就坐在李总的对面,他显得有些紧张。

四、副词

副词可以再分为六小类:

表示程度:很 十分 非常 最 太 极 更 愈加 比较 稍微 过于

表示情状:亲身 互相 肆意 竭力 陆续 悄然 赶紧 恍然

表示时间、频率:立刻 正在 马上 已经 常常 永远 渐渐 忽然 才 便 就 又 再三 登时 暂且 仍旧 依然 不断 一直

表示范围:都 总 统统 也 仅仅 只 一共 全都 总共

表示然否:的确 必定 不 没 未 别

表示语气:难道 究竟 也许 偏偏 莫非 大概 岂

副词有如下语法特点:

1.多数副词只修饰动词、描述词,不修饰名词。程度副词次要修饰描述词,也修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2.多数作状语。语气副词常作句首状语。“极”、“很”可以做补语。

3.有些副词能起关联作用。有的单用,如“就”、“也”、“都”、“又”、“再”;有的成对使用,如“越……越”、“又……又”、“再……再”、“不……不”;有的与连词搭配使用,如“只要……才”、“不论……都”。副词作关联词语使用时,在结构中仍充当句法成分,连词不充当成分,这是二者的区别。

五、助动词(或“能愿动词”)

助动词可以再分为三小类:

表示可能:能 能够 会 可以 可能 得

表示意愿:敢 肯 愿意

表示应该:该 应该 应 该当 要

助动词有如下语法特点:

1.常用来修饰动词,这一点和副词相同。助动词可以做谓语,如“他会英语”、“她很情愿”,这一点和副词不同。

2.不能堆叠,不能附加“了”、“着”、“过”。

3.可以接受“不”修饰,多数可以出现在“X不X”格式中,如“不能不”、“不敢不”、“不该不”。这一格式往往比单用增添一点委婉或强调意味。

虚词

虚词的类别和运用

一、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 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都是可列举的、封闭型的词类;它们数量不多,能量却很大。

汉语由于缺乏狭义的形状变化,语法关系次要依靠虚词来表示,如“父亲和母亲(联合)→父亲的母亲(偏正)”、“烤了/着白薯(动宾)→烤的白薯(偏正)”、“天亮了(陈述)→天亮了吗(疑问)”、“被人杀了(被动)→把人杀了(自动)”等,不同的虚词表达了不同的结构关系。因而,虚词是表现句法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之一。

学习和研究汉语,不能不重

(一)连词

运用连词要留意如下问题:

1.不同关系的言语单位要用不同的连词来连接。如联合关系用“和”、“跟”、“同”、“与”、“及”、“以及”、“而”、“而且”、“并”、“或”、“或者”、“不但……而且”、“或者……或考”、“与其……不如”,偏正关系用“然而”、“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即便”、“除非”。

2.不同的连词连接各种言语单位时有一定的分工。有的连接词语,有的连接分句。同是连接词语的,也还有进一步的分工。如连接名词性词语的有“和”、“跟”、“同”、“及”、“以及”;连接谓词性词语的有“并”、“并且”、“而”、“而且”、“不但……而且”;能连接各类词语的有“与”、“或”、“或者”。

而“和”连接谓词时要有一定的条件:

(1)两个动词共一个宾语,如“观察和研究大气层”;

(2)两个动词共一个状语,如“大力支持和协助”;

(3)两个描述词共一个中心语,如“同情和关切的眼光”;

(4)两个描述词共一个修饰语,如“对知识分子的关怀和尊重”。

3.连词经常配对使用,配对时有一定习惯。有的是连词与连词搭配,如“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有的是连词与副词搭配,如“只要……才”、“如果……就”。

4.“和”、“跟”、“同”、“与”、“因为”、“为了”后面,如果出现的是名词性词语,如“和他(在一起)”、“因为你(他挨了批评)”,它们是介词,“和他”、“因为你”是介词词组,这里涉及词的兼类问题。

所谓“兼类”指的是,某词在某一具体环境中有甲类词的语法特点,而在另一具体环境中有乙类词的语法特点,所以,是甲、乙两类的兼类词。据此,“和”、“因为”等是兼属连词和介词的兼类词。现代汉语的词,绝大多数词是有定类的。但是,也有部分词不止有一类词的特点。不只虚词有,实词也有。实词中常见的,如“三个代表”中的“代表”,受数量词组的修饰,是名词;“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的“代表”,附加“了”,带宾语,是动词。

(二)介词

介词可以再分为六小类:

表示处所、方向:从 朝 顺着 沿(着) 到

表示时间:自 自从 当 在 于

表示形态、方式:按照 依照 以 根据 通过

表示缘由、目的:由于 因(为) 为(了)

表示对象:对 对于 关于 被 把 给

表示排除:除了 除非

介词用法:

1.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不少介词是动词意义虚化后分化而成的,这就有一个如何区分的问题。一般是依据言语环境来区分,如“在基层——在家休息”,前一个“在”是动词,后一个“在”是介词。

2.介词经常出现在名词前面组成介词词组。少数介词也能出现在一些兼有名词特点的动词前面组成介词词组,如“按照历史的发展”、“通过锻炼”、“为团结着想”等。介词词组次要充当定语和状语。

3.某些介词能出现在下述结构中。“坐在(了)椅子上”、“爬到(了)山顶上”、“来自北京”、“献给人民”、“走向世界”、“生于1998年”。对上述结构中的介词,一般看作与后面的名词性词语组成介词词组,充当动词的补语。有一种较新的看法则认为:“坐在”等是“介词后置”与动词组成“动补式结构”,共同充当谓语或述语,它后面的词语“椅子上”等,是它的宾语。我们比较赞同后一种,即“[(坐+在)+(椅子+上)]”是动宾词组。

4.“对/对于”组成的介词词组。其中介词的宾语(简称“介宾”)是动作行为涉及的客体(对象),即句子中动词意念上的宾语。如“对/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会认真处理的”。而“对/对于……来说/说来”是一个固定的格式,表示从某人、某事的角度看问题,其中的介宾是动作行为的主体,即句子中动词意念上的主语。如“对/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说来,《红楼梦》是十分熟悉的古典名著”。因而,下述用例是一个颠倒了主客的句子:“*海伦凯勒的名字对于我们中国观众十分熟悉。”应改为“海伦凯勒的名字对于我们中国观众来说十分熟悉。/对于海伦凯勒的名字我们中国观众十分熟悉。/我们中国观众十分熟悉海伦凯勒的名字。”这三个句子是同义句,选用哪一句,取决于言语环境与表达需要。

(三)助词

助词可以再分为两小类:

结构助词:的 地 得 在口语中都念“de”,只要书写时才有区别。它们附加在别的词语上,表示特定的语法意义:“的”表示它前面的词语是定语;“地”表示它前面的词语是状语;“得”表示它后面的词语是补语。

动态助词:了 着 过 表示动作行为的形态

运用时要留意两个问题:

(1)并非所有的动词都可以附加动态助词。一般说来,表示“判断、存在”等意义的动词(除“有”字外)都不能附加动态助词。有些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有选择地附加。后一个语素是“得”的动词,有的不能附加,如“觉得”、“值得”、“使得”、“显得”;有的只能附加“了”,如“获得了”、“取得了”。隐含结束意义的动词一般不能附加“着”,如不说“遗失着”、“丢掉着”、“死着”、“断着”、“入党着”、“出现着”、“结婚着”等。

(2)“起来、下去”,动词的堆叠方式,助动词,时间副词,等等,都能表示动态(或时态)。使用时要瞻前顾后,相互照应,留意避免动态冲突或反复冗余。下面是照应不周的:“我们应该承继和发扬了党的优秀传统。”其中“应该”表示“未然”,“了”表示“完成”,二者是矛盾的,应删其中之一。

四)语气词

语气词可以再分为四个小类:

表示陈述:的 了。出现在陈述句末尾。

表示疑问:吗 呢 吧 啊。出现在疑问句末尾。

表示祈使:吧 啊。出现在祈使句末尾。

表示感叹:啊。出现在感叹句末尾。

语气词的次要作用是附加在句子的末尾,表示全句的语气。

二、叹词

叹词可以再分为两小类:

表示呼唤应对:喂 唔 嗯

表示强烈感情:嗨 哟 哎呀

叹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出现在句子的前面、两头或后面。叹词不和其他词语组合,也不充当句法成分;但是,叹词可以独立成句。叹词是兼有真假两类词部分特点的特殊词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