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90岁的科普作家刘兴诗:13年了,除了“猪坚强”,我还忘不了地震废墟中的那两只猫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3年了,关于2008年5月12日的那场大地震,四川人民不会忘记,全国人民不会忘记。地震中被埋压在废墟下36天奇观存活的“猪坚强”,作为抗震精神的意味不断豢养在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建川博物馆内,13年来,它的消息每每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正如建川博物馆的官微中写的那样,“大家关注的并非只是一只猪,而是关于那段共同记忆的缅怀深思。”其实,除了“猪坚强”,汶川大地震中还涌现出许许多多动物坚强的故事。

刘兴诗,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教授。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以77岁高龄于2008年多次进入灾区调研,对当时地震的地质结构及成因进行了深入理性的分析,并提出了专业的重建意见。13年后,在接受《读者报》记者采访时,刘兴诗忆及那段经历,讲述了废墟里两只猫咪和两只狗狗的故事。

▲正在地震灾区调查的刘兴诗(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汶川地震发生的那一天,已退休的刘兴诗正在北大校园内。“有人告诉我,你们成都那边地震了,还不小呢!大家劝我就地避难。作为新中国培育的第一代地质工作者,在国家、人民有危难的时候,还有什么退休和避难的说法?”刘兴诗想也不多想,立刻在第一时间赶回了成都。他把本人的工作定位于研究情况,为灾后重建以及地震研究积累材料,包括爬进一处处废墟,研究建筑物损坏缘由。忙忙碌碌,进进出出,他几乎跑遍了整个龙门山灾区。

2008年12月5日和6日,时年77岁的刘兴诗又带领一支队伍,进入北川和映秀两个破坏最严重的地方调查。“这一次我有一个打算,能否能够在废墟里,发现一些不为人留意的细节。所以我一次次钻进废墟,指望找到遇难者留下的最初痕迹,也许这就是他们在最初时辰,想告诉世界的什么吧。我觉得有责任发掘出来,把他们最初的愿望传达给外界的人们。也想通过对废墟内部的零距离观察,发现一点细微情况,复原发震时辰情况只要掌握了愈加直接的第一手材料,才有助于对地震活动的进一步了解。”

但由于调查的时间无限,再加上年龄太大,以及余震随时可能发生,废墟还会再次坍塌等等,刘兴诗只能拍一些照片作为证据。“想不到在拍照的时候,竟然发现了一只猫。这只猫全身麻纹,橙黄色的眼珠,脖子上系着一根红丝带,明显是一只已经受人宠爱的家猫。现在它孤零本人盲目地叫。”

刘兴诗担心惊扰了它,躲在旁边观察了很久,它一直停留在那里不走开。为什么这样?刘兴诗留意到这个废墟的墙上涂写着“已消”两个大字,就是已经消过毒的意思。刘兴诗说:“既然要特别消毒,能否表明其中有已经腐烂的遇难者遗体?能否就是它的主人呢?房屋倒塌了,主人不见了。这只忠实的猫还不断守候在这里,真使人感动万分。”

其时,距离大地震过去已经快7个月了,这里的路口被新建的围墙、铁门拦断、不允许任何无关人员进入,加上四周密密的铁丝网,是一个全封闭的无人环境。这只猫为什么不离开?竟整整守候了半年多。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在这个时时发生余震的危险地带,许多危房还在连续不断地倒塌。加上不久前暴雨后的一次巨大泥石流,掩盖了新区对面的旧县城废墟,几乎吞没了整个北川的另一半。刘兴诗感慨地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它以什么为生,是一个难解的谜,也许只要凭它的无限忠实,才能支撑到今天吧!”面对着这只猫,刘兴诗感到无限震惊,心头也涌起一股特殊的暖流。他说:“也许这就是我这次来到北川,上天特意安排给我的一个不测发现吧!”

▲汶川地震救援现场

无独有偶,刘兴诗在映秀中学废墟里,也发现了一只黑猫。“我看见它的时候,它正在倒塌的教学楼废墟前面来回走动,不知寻找什么。旁边是半倒塌的教师住宅楼,可能就是它原来的住所吧。看见有人过来,它显得十分警惕,连忙弓着身子躲在草丛背后,睁大眼睛。这里和北川不一样,虽然没有全封闭,但是举目所见四处都是坍塌的废墟和摇摇欲坠的危房。看样子,它也是一只得到主人庇护的受难宠物,从家猫变成了流浪猫,身份和遭遇都发生了巨大的落差。天崩地裂的地震余响,难以支撑的余震生涯,给予它的心理以无法消除的影响。”

看着这两只猫,刘兴诗无限感动,心中也非常难受。当时,他忽然产生了一个冲动,不能压抑住本人。“我老了,不能抓住这两只宁死也不离开废墟家园的猫。如果有谁情愿协助它们,把它们带出那里,重新给它们一个宁静的生活,我将毫不迟疑自愿带路。”

2009年初夏,刘兴诗又一次进入封闭的北川新城区。一个放不下的挂念,就是寻找那只忠实的猫。刘兴诗说:“我快步走到那个熟悉的街区,然而使我无限失落和怅惘的是,那座倒塌的房屋已经彻底消失了,那只猫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不晓得它流落到什么角落里去了。在缺乏食物、饮水和关怀的情况下,它究竟怎么样了?但愿它能够挺住,经受命运的考验,还能生存在某一个角落里。”

在汶川地震中,还有许多动物也经受了严酷的考验。在采访中,刘兴诗还讲述了两只小黄狗的感人故事。“地震发生后,搜救队来到彭州市龙门山镇银厂沟进行搜索。在牡丹坪的福音寺附近遇到一个僧人,他告诉搜救队山上有狗叫的声音,可能还有人困在废墟里。搜救队顺着狗叫声费劲攀爬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发现了一个被卡在两块大石头中的老太太。虽然她的身体极度虚弱,但神志还很清醒。她的故事让搜救队员们极其震惊,也非常感动。原来,她叫王友琼,地震发生时被泥石流卷走,卡在两块大石头两头动也不能动弹。山中本来就人迹罕至,地震发生后更是看不见半个人影,呼救也没有用。两只陌生的小黄狗发现了她,不知从哪儿找到一些食物,十分困难地钻进狭窄的空隙中,一点点喂给她吃。瞧见她渴了,两只狗就伸出舌头,悄悄舔舔她的脸和嘴唇,依偎在她的身边,协助她克服死亡的恐惧,直到搜救队的到来。细心计算一下,王友琼在两只小狗的陪伴下,整整坚持了196个小时,创造了生命的奇观。”

突如其来的地震给人类带来灾祸的同时,也使许多动物陷入绝境,它们没有吃的喝的,甚至没有活动空间,但它们凭着惊人的毅力渡过了难关。至今回忆13年前见到那两只猫的情景,90岁高龄的刘兴诗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不是平坦大道,两头会遇到很多的坎坷和窘境。这些震后余生的动物们表现出的那种坚强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有打败困难的潜力和能力。我们都应该学习‘猪坚强’和那两只猫它们那种坚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灾难中,像王友琼和两只小狗这种人和动物的互助故事,也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包括珍惜动物的生命。”

▲在地震灾区调查中受伤的刘兴诗正在接受医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当年的灾区调查最初,刘兴诗坦言:“在这次地震工作中,我不是付出,而是收获极大的。我亲眼见到国家、人民有难,四面八方援助骄傲!”

刘兴诗带着这些感动和骄傲,于2018年出版了《我走过震后的汶川——一个地质学家的”5·12”记忆》。在这部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中,有刘兴诗对汶川地震历史的回顾、反思和对未来的瞻望,充分表达了他作为老一辈地质工作者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作家简介】

刘兴诗,生于1931年5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果树古生态环境学研究员,著名科普、科幻和儿童文学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顾问,世界华人科幻作家协会顾问,成都理工大学学科专业建设高级顾问。1952年开始科普、科幻和儿童文学创作。近70年来,他坚持科研与科普并重,以科研为主,兼顾科普科幻创作,实现了科研成果与科普科幻创作成果双丰收。除科研成果外,他先后发表各类科普、科幻和儿童文学作品2000余篇,出版科普图书400余种,先后获奖200余次。出版的《美洲来的哥伦布》,被评为中国科幻小说中科学流派代表作;美术片《我的朋友小海豚》编剧,获得意大利第12届吉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荣誉奖和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讲给孩子的中国大自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科研领域,他全面系统整理出四川盆地及邻侧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系统,地貌发育地文期系统,特别是对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研究,出版专著《四川盆地第四系》,被认为是四川盆地及邻侧地区地貌、第四纪地层研究权威性专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