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钱穆先生:学中国古典文学,《诗经》加《昭明文选》就足够了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比肩诗经,古人必读,李白效仿,而今已衰落百年。

《昭明文选》,简称《文选》,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掌管编纂,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钱穆先生曾说:“如果想学中国古典文学,《诗经》加《昭明文选》就足够了。”

△日本广岛大学藏九条本《文选》

一、概况

《文选》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文总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古代被列于经部;而《文选》则是真正具有文学概念的第一部总集。

古人学习文学经典,依照次序是《诗经》、史、子、骚、赋、五言诗及《昭明文选》。

它收录了除《诗经》以外的,周、秦、汉、晋、宋、齐、梁七代近八百多年的诗文作品,共有一百三十位作家,总量近七百多篇,文体涉及近三十八类,几乎囊括了当时所能见到的诗文菁华,被后人视为“总集之首、文章渊薮”。

后人在收录赋、诗、文时,深受《文选》的启发,将其视为文集编撰的楷模,学术价值斐然。

△《文选音》(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

二、兴衰

《文选》一度与经传并列,成为一门显学。不只在当时,而且对后世的文学、文人都产生了相当深刻、广泛地影响。

在《文选》编成后不久的隋代,在音义之学兴盛的背景之下,长安萧该首先对《文选》进行音注。

唐初,扬州曹宪教授《文选》,聚集了数百名学生,影响甚大,当时号曰“文选学”。其中李善、公孙罗、许淹等都成为重要文选学者。

王勃在沛王李贤府中的近十年里,与同在府内的李善、公罗孙二人颇有交往,文选学对王勃的艺术修养也有直接协助

“选学”的兴盛使初唐四杰深受感染,追求其所推崇的“典雅宏丽”。

唐代以诗赋取士,盛唐时《文选》成士子必读的文学经典和学习诗赋的标准范本。

北宋年间,有民谣曰:“文选烂、秀才半”,视《文选》为“文章祖”。印刷术的完善和普及对使宋代《文选》刊刻次数、版本、刻者层次都有所提高。

清代《文选》学研究最为突出,是清代学术界重要的内容。曾国藩特别爱读这部书;张之洞在《书目答问》里专门列了“文选学”一目,由此可见地位之重。

△新文化运动

正是因为“文选学”在古代文化界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因而它在新文化运动中所受冲击也最强烈。

新文化运动先驱、提出废除汉字这一激进之说的钱玄同,首先公开提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口号。

自此,文选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攻击的目标,这个口号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内容。

20世纪以来,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现当代读书人已不读《文选》,甚至文学史中也仅短短数语,让人难以想象它已经的辉煌。

一百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学文化的改革目标也发生了变化,《文选》本身的价值不应轻易被否定,附加在它身上的“妖孽”标签,也需要适时重新审视了。

△萧统雕塑

三、成书

六朝时期,南朝的统治阶级上层,大多爱好文学,并以此作为门第和身份的一种标志。

到了梁代,文学艺术到了最昌盛的时期,中国文学史上各种文学方式趋于成熟定型,作家和作品数量之多远超从前,文艺理论的辨析也日益精密。

萧衍即位称为梁武帝时,立一岁的萧统为昭明太子。

萧统自幼资质聪明,文思敏捷,九岁能讲《孝经》,事母至孝,年轻时为父皇处理政务,仁名广播。可惜英年早逝,仅31岁,谥“昭明”。

萧统酷爱文学,藏书数万卷,礼遇天下学士,身边人才辈出。他集财力人力物力,编集了《昭明文选》,成为当时中国文学除《诗经》外的全部总和(经书、史书、子书不同于文学,故不选入)。

据记载,自晋至隋,总集共有二百四十九部,其中不乏《文章流别集》《翰林论》《集林》等名作,但都已亡佚。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总集,就是《文选》。

△梁代绘画 张僧繇《十八宿神形图卷(局部)》

四、选文标准及体例

刘勰的《文心雕龙》把文学分了二十类;而《昭明文选》分了赋、诗、文三大类、三十八小类,分类最细最多,内容涉及音乐、历史、军旅、纪行、地理、政治等等方面。

在《文选序》中,萧统分八段论述了文章的起源、文章随时代变化的特征、文体的流别、全书的选录和如何分类编排。

选文的标准为“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即立意谋篇要精心构思,内容表达要辞采华茂,做到思想与言语无机统一,文质皆美。

△张衡《西京赋》(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

五、学术价值

(一)保存了丰富多样的赋体文学材料

汉赋被统治者视与倡优同类,是文娱之作。但辞赋家仍然坚持赋为古诗之流,虽体物却旨在写志。

《文选》看重赋的文学价值,将赋类置其他文体之首,在收录赋家、赋作方面自成体例。

它收录的五十六篇赋作,理清了秦汉至南朝梁赋体文学的流变轨迹,成为研究赋体文学的重要典籍。

(二)对当世文化与文明的纪录。

孔子曾说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在这一点上,《文选》更是将当世各类文化成果一网打尽,无论是天文、生物、科技、制度、宗教、风俗,都对当时文化知识作了百科全书式的全景反映,传递了古代科技、文化成果。

(三)全面保存了我国丰富的文学史料。

《文选》入选的文章是得到公认的佳作,对后世文学极巨参考价值。这种有意义的总结工作既反映了当时的文学风尚,也反映了编纂者的文学主张。

(四)成为后世的文献编纂的楷模。

《文选》在文献学方面极巨价值,其体例对后代文集的编纂影响颇深。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