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潜水器正慢慢穿过西印度洋。它有8组灯,一起打开时,光柱将面前八九米的地方映成了冰蓝色,仿佛将海水凿出了8条洞穴。潜水器的名字叫蛟龙号……”
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儿童小说《深蓝色的七千米》,近日在少儿图书市场掀起热潮。这是一本赞扬我国海洋深潜探索事业巨大成就的儿童文学著作,也是我国第一本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
《深蓝色的七千米》封面
与海洋结缘的“80后”作家
“从小我便晓得,我是个与海结缘特别深的孩子。”这本书的作者——“80后”青年作家于潇湉这样描述本人。
于潇湉出身于海洋科研家庭,她的父母都是海洋研究学者。于潇湉回忆,在她十几岁时,她的妈妈因为工作出海航行了一个月,寄回一本航海日记。“里边描写了海上的日出,伴游船侧的海豚,还有刚被鱼叉叉到甲板上、不停变换颜色的章鱼,以及被一望无际的海洋包裹所产生的孤单和壮美感。”
这件事情让于潇湉记忆深刻,也激起了一个孩子对海洋瑰丽的幻想。
2012年6月,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北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015年,搭载蛟龙号的母船“向阳红09”停靠在青岛母港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与此同时,国家深海基地正式启用。
这样的大事,让身为“海洋人”后代的于潇湉萌发了写一本关于深海的真实故事的书。“不只对于我,就是对于孩子来说,深海也拥有强大的吸引力。那里到底是怎样样的?潜航员在几千米深的水下如何工作和进行日常的活动?他们在深海究竟看到了什么?”于潇湉说,为了撰写这本书,她取得了相关部门的许可和支持,前往采访蛟龙号一线的设计、科研和技术人员,搜集研究了蛟龙号的所有纪录片、材料。
为了将深奥的科学知识和专业名词用更浅显而精确的文字告诉读者,拉近孩子与科学的距离,于潇湉在开展扎实的专业采访和材料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海洋知识与真实人物原型进行创作,塑造了一批追梦少年的抽象,弘扬蛟龙号深潜团队敢于吃苦、敢打硬仗的精神,并向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海洋、关于潜水器的蓝色的梦。
《深蓝色的七千米》插图
探索7000米深海的梦想
《深蓝色的七千米》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0岁男孩付初的爸爸是蛟龙号母船“向阳红09”上的一位大厨,他觉得有些失望,他更希望本人的爸爸是深潜英雄。在一次“向阳红09”开放日活动中,付初结识了热爱海洋文化、立志成为潜航员的青年唐冉。唐冉以深潜英雄付云涛和唐佳霖为楷模,却因为家庭条件所限,不得不暂时放弃梦想。两个年龄差距10岁的男生,因对海洋和蛟龙号的迷恋而成为挚友。
付初在爸爸的协助下,鼓励和协助唐冉完成了成为潜航员学员并与深潜英雄一起探索7000米深海的梦想。在这个过程里,他和唐冉结识了身世坎坷的女孩梅兰竹,并一起接受了蛟龙号总设计师和潜航员们的悉心指点。最终,付初理解了爸爸这份平凡而了不起的工作,也深深地爱上了这群可亲可敬的英雄们。
《深蓝色的七千米》插图
给小读者埋下蓝色种子
蛟龙号潜航员、工程师、“中国载人深潜英雄”称号获得者傅文韬、唐嘉陵联名为《深蓝色的七千米》所写的序言里有这么一段话:“希望这部小说的出版能使广大青少年读者愈加了解蛟龙号的故事,激发他们对祖国深海探测的兴味、对广袤海洋的热爱、对海洋科学的向往,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蓝色海洋世界的大门。”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近71%。蛟龙号所创造的7062米深潜纪录,也意味着它有足够的能力载着中国人海洋探索的梦想,去探索全世界90%以上的海域。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海洋文化产业分会理事长滕祖文在读完这本小说后说到:“我们期待未来有一天,发生这样一幕:一位科学家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感激当年看过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名字叫《深蓝色的七千米》,从此我的梦变成了深蓝色,从此我梦想着有一天拥抱海洋。”
儿童文学作家詹亮浈在书评中说:“于潇湉笔下的海洋书写和精神叙事,克服了题材的限制,也打破了传统立意的惯性,通过诗性的文字和巧妙的建构,在蛟龙号与小读者的心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彩虹桥,让小读者在探索浩渺海洋世界和寻求精神升华的过程中,愈加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愈加明晰了本人身上的责任和重担。”
在书的结尾,于潇湉在作者手记中反问本人,“十几岁的我,那个对着妈妈的航海日记向往不已的少女啊,我能否也圆了你一个梦呢?”
(责编:吴舟、张子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