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个月,J.K.罗琳的新书《伊卡狛格》上市了,这是她在继奇幻文学《哈利·波特》系列的之后,又一力作。
说起《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它可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观,创造了4.5亿的图书销量,版权输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有多部作品被华纳兄弟公司改编成电影上映。
毫无疑问,《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为罗琳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对于它的热情至今丝毫未减。
然而,你可能不晓得,当初罗琳在投稿《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曾被拒绝十几次,出版商甚至建议她去找一份日常工作。因为当时,她还在领着政府的救助金,并且看上去几乎没无机会能从写作中赚到钱。
不过,后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以及后续小说的出版,却与此说法恰恰相反。它在孩子们之间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并且有越来越多的成人读者喜欢它。由此可见,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未被出版之前,未尝没有被埋没的可能,除非有人慧眼识珠。
在《影响孩子阅读世界100本童书》中,英国印刷史学家罗德里克·凯夫和艺术史学家萨拉·阿亚德就以英国童书为基础,部分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儿童书籍为补充,梳理了那些从萌芽到创作、从形状到内容、从表现方式到装帧设计的一系列演变和改进,让更多的读者可以了解童书的阅读史和发展史。
童书出现的历史成因无论何时,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父母们常常会寻求别人的意见。究其缘由,一是因为本人不懂,怕耽搁了孩子的成长;二则是为了证明本人的想法或者行为是对的,并通过他人的意见加以肯定。当然,无论哪种方式,都说明在每一个为人父为人母的成人,都渴望养育好本人的孩子。
然而,以前教养孩子可并不是如现在这般容易。要晓得,当时是没有这么多围绕着孩童学习进行引导的童书的。大多数父母只能通过传统的口头讲故事或者少量的自制卡片以及书本给孩子进行晚期的启蒙。
不过,有需求就会有市场。随着人们对儿童教育越来越注重,有更多的出版商和作者意识到儿童书籍所存在的必要性。于是,一些只在家族成员内部使用的儿童印刷品开始走向外围,并逐步构成了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版本各异的童书。
纷杂的儿童读物,多变的文学题材从可爱的童谣集《拇指汤姆》到“耐撕”的《路易莎阿姨的大图画书》,从引进丰富插画的《孩子的实物图画书》到充满韵律感的《戴高帽子的猫》,从陈旧的《一千零一夜》到斩妖除魔的《西游记》……可以说,童书的表现方式和文学题材不断在发生变化。它的每一次创新和改变,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喜欢阅读,同时获取必要的精神养料。
而对于出版商来说,每一次的投资都是获得丰厚的利润。因而,对待作者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自然要慎之又慎。这又直接导致了这些作品会和之前提到过的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书籍一样,要经受严格的筛选,才有可能被看中,并策划出版。
当然,即便是出版后,这些儿童书籍也可能因为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面临不同的窘境。比如,肯尼思·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初次出版时,被质疑是一次凄惨的失败;比如,《小鹿斑比》因作者菲利克斯·萨尔藤是一位奥地利裔犹太人,在1936年曾被纳粹查禁;又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马克·吐温的另一部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因文中充满对奴隶社会本质的讽刺而在当时遭到许多公共图书馆厌恶等。
童书存在的意义及价值在了解了那么多经典童书的历史故事后,我深深觉得每一本童书最终能被读者看到都是不容易的。它们既是作者的心血付出,也饱含了许多出版人的深切期望。那种从无到有的过程,就好像看着本人的孩子长大一般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记得已经听过某位编辑说,她觉得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本人做的书能够被许多的小读者喜爱。的确,童书的价值或许不只仅在于能够让孩子们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培养内在的富足,获得阅读的快乐,还在于它的存在,以及读者对它的喜欢,本身就是对作者以及出版人的鼓励和认同。
在我看来,童书还有一点特别好,那就是它往往是针对孩子不同年龄的成长特点进行创作的。因而,只需留心观察,多和孩子一起阅读,身为父母的我们就能从中发现一些隐藏的育儿理念,找到孩子的兴味点,并引导他们更好地成长。同时,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和谐的亲子关系。试想一下,当你学着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还怕找不到刚刚好的教育方式吗?
《影响孩子阅读世界的100本童书》是一本内容丰富、材料翔实、多角度讲述那些关于童书的故事的著作。通过这本书,家长们可以晓得如何为孩子选书,已经可以独立阅读的孩子可以获得一个微缩的“童书宝库”,而身为出版人的编辑则能充分了解读者的需求,制造出令双方满意的童书。如此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图书,我想没有哪个人会不喜欢呢!
上一篇:如何快速提高投稿的中稿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