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欢欣岁月 : 李利安·H.史密斯的儿童文学观》原著英文是“The unreluctant years; a critical approach to childrens literature.”,若是直译,应为“不情愿的岁月:一种儿童文学的批评方法”,译者与编辑自然有熟读内容的构思在此。现实上,在阅读中可以得知,“欢欣”与“不情愿”正是儿童文学的两面,是鉴定一本儿童文学能否真正为儿童而作的关键标准。
《欢欣岁月》书影
所谓“欢欣”来自于儿童在阅读某些喜爱的作品时笼统的、独特的体验:
“儿童的生活经验往往遭到他们所处的狭隘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寻找的正是能让本人越过那些界限的通道。一旦儿童在书里找到了那些通道,对成年人来说,儿童会霎时转变,就好像上天赐予了他们一对翅膀。他们会欢欣鼓舞、毫无困难地越过那条无形的界线。”
而作者的“不情愿”,则来自于成年人面对儿童文学的偏见带来的后果:
“在科学的年代,关于儿童的一切也变得科学化了,被规范在各种公式与方法里。我们用之上、言语陈列、阅读辅助等术语来思考关于儿童文学的种种问题。我们郑重其事地解释着他们身处其中的这个世界,想要用浅显的言语讲给他们听,我们自以为为他们量身定做了一切,正如我们对他们十分了解一样。”
于是联想到“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 ”中译本被翻译成《我要快乐,不必正常》的反用其义,不禁莞尔。以及真的很巧,都是北京联合出版社。
说回正题,成年人对儿童阅读的成见通常有以下几点:
1. 认为儿童书籍只是将成人的某些主题简单化——然而儿童的价值观念表达方式与成人不同,他们需要直截了当的表达,需要确定的力量,需要温暖的答案,需要价值观念的培植。
2. 认为童年过于短暂而经验并不重要,童年不能阅读的内容成年后还会阅读——然而童年的阅读是为一生的阅读拉开序幕,童年的阅读持久且深刻,成年后的阅读就会保有活力。
一言以蔽之:
“(儿童喜爱阅读的)这些书籍具有少见的永久性。”
就像写出《天路历程》的约翰·班扬在发现本人的《天路历程》深受儿童喜爱,但当他专为儿童写作《神之意味》却鲜有人问津那样,儿童并非不热爱文学,而是他们会被真正情节吸引人、具备丰富的隐含精神内核的优秀作品投入兴味,对刻意的说教敬而远之。如沃尔特·佩特所说:“想使别人对一样事物感兴味,首要条件是本人对它感兴味。”希望投入儿童文学其中的人,唯有本人对主题具备浓厚兴味,才有可能为儿童打开新的视野。
《天路历程》备受青少年喜爱
在前三章综述性的内容后,作者分开引见儿童文学创作的不同体例,包括童话、神话、英雄史诗、诗歌、图画书、小说、幻想文学、历史和科普,每章都体现着作者独到深刻的洞察力,却并不单调乏味,而是带有真实、亲和的体验感。得益于作者对儿童阅读研究的深入,我在读《欢欣岁月》的过程中时时回想到儿时的阅读感受,那些在幼稚时代读过对我影响至今的书随着作者的讲述轮番浮现在眼前。
作者李利安·H.史密斯
作者李利安·H.史密斯是加拿大人,曾在美国接受培训并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工作。1912年,受多伦多公共图书馆馆长邀请至少伦多组织儿童部;1922 年,成立独立的儿童图书馆“男孩和女孩之家”,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多伦多大学图书馆学院的讲师和导师以及北美儿童图书馆服务的倡导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为儿童阅读奉献终生的人,难怪在心血之作中融入了对小读者们如此多的温柔与亲和了。
(2022.08.09)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