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童书的朋友们,估计对这位颜值超越才华童书作者——威廉·格利尔不陌生。瞧瞧这脸和身材,明明是可以靠颜值吃饭啊。
不熟悉他也没关系,我们简单引见一下:威廉·格利尔是一位年轻的90后英国童书作家。他的第一、二部作品《极地重生》与《喀伦坡之狼》分别获得了2015年凯特·格林纳威大奖与2017年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非虚构类)最佳童书大奖。2022年8月,这个系列的第三本《大象班都拉》也引进出版啦。
一贯的色彩、一贯的画法、一贯的精彩。他的书,也是非常具有个人特点,说是绘本,但篇幅都比较长,每本这些大概80页左右,叙事完整,场景宏大,用一种电影拍摄的视角来旁观描述。
这几本书既可以当成故事、科普图书来读,也可以当成历史书来看。甚至于有评论认为,威廉·格利尔的出现显然改变了人们对儿童读物以及故事讲述方式的固有看法。
《大象班都拉》
这是一个关于大象真实的故:在缅甸,大象有着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之外,人们更多地考量着经济因素。大象被大批量的驯养,从事艰苦的工作,比如在山区里运输木材。
而大象班都拉,就是象群的领袖,它带领人类和象群,进行了一次卓绝的大营救。
故事发生在一战之后,热爱动物的英国人威廉姆斯来到了缅甸丛林,担任一支有70头大象的运输队伍。
他十分顺应并享受这里的工作和生活,观察大象,学习和它们相处,驯服并指挥他们去工作,是一位合格的象夫。
威廉观察总结了很多大象的习性,他发现,非暴力的训练方法,能让大象更擅长和人类一起工作,于是他和象夫波多一起,创办了一所“大象学校”。
年轻一些的大象,在学校里通过观摩,向年长一些的温和大象学习,象夫们也互相交流,整个驯象产业圈都得到了受益。
二战来袭,威廉姆斯的“战象连”,接到了一个艰难的任务:1944年,为了将难民疏散,在威廉姆斯的组织下,班都拉带领52头大象和200余人开始了一场被称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大逃亡。
陌生的丛林充满危险,艰难的地形,落雨的天气,敌人的枪声,人开始慢慢倒下,接着一些年长的大象也陆续倒下。
不可思议的天梯,悬崖,在班都拉的带领下,战象连带领大家终于登顶,平安了!
这些经历了艰难的大象,并没有如威廉所想的那样,被放回丛林自在生活,而是继续被征召,永无止尽的去劳作。
在告别之际,威廉遍寻班都拉不见,很多天后发现,它死于盗猎者的枪下。
作者在图画用色上非常有技巧,每本书大部分画面只用三四种颜色却层次丰富。
极简的彩铅和无限的色彩呈现出丰富的色调与富有动感的画面,使用跨页全景图营建氛围、表达情感,使用细节丰富的分镜头铺除信息、推进故事。
讲述故事两头,穿插关于大象的知识。
以前大象被野蛮驯化残暴过程。
事件发生时候的背景。
导言和引见,书里面出现过的动植物都会标注名字,严谨又可爱。
无论是插图还是文字,都充满了悲伤的力量。
《喀伦坡之狼》
《喀伦坡之狼》,听起来有点陌生,那说起《西顿动物记》估计大家都听过。这本书,就是改编自西顿动物小说里很有名的《狼王洛波》。
狼王洛波的故事,本身就是作者西顿的真实人生经历。在成为世界著名的自然保护运动领袖之前,西顿本身是一个优秀的猎人,在加拿大的边境上捕捉过许多的狼。
直到1893年的一天,他应邀来到喀伦坡,遇见了那匹改变他的一生的狼王洛波。
而威廉在创作期间,不只图书馆查阅了许多那个时代的材料,他甚至还到美国拜访了故事主人公——著名作家西顿仅存于世的最初一位亲属,查看了西顿生前亲手写下的手记。
为了创作出愈加真实感人的画面,威廉甚至还亲身到美国西部去观摩,他在喀伦坡狼王生活过的地方露营了一个月。
《喀伦坡之狼》这本书次要有:旧西部 →喀伦坡狼王 → 猎狼人 → 布兰卡 → 狼王之死 → 改变 → 词汇表这7个部分构成,讲述了人类和狼斗智斗勇的故事。
这个关于狼的故事,要从旧西部说起,在十九世纪,旧西部这片大陆上已经有超过50万头狼在这里自在自由的生活,但随着欧洲拓荒者大量定居,这里的狼群逐步被湮灭...
但是,有一匹狼,却让当地人闻风丧胆,它为非作歹被称作“狼王洛波”。洛波有本人的队伍,首领之下还有副首领和随从,作战灵活头脑聪明。一波又一波的赏金猎人用力浑身解数,也没办法抓住他。
于是,几千里之外猎狼人西顿被请来了。
西顿来了之后,设计了非常精密的计划,但最终都被洛波轻松化解,洛波甚至于识破了那些伪装后下了毒的牛羊肉,并且把它们叼到同一个地方,叠起来堆放,并撒了尿,以表示蔑视;西顿不得不承认,洛波是这辈子遇到的最狡猾最聪明的狼了。
电影般的分镜头,讲述西顿的预备过程。
就在西顿快要放弃的时候,他发现在洛波脚印的前头,有一些小小的狼脚印,西顿猜测那是洛波的伴侣的脚印,因为狼王只会允许本人的伴侣陪在身边。
确实,西顿没猜错,那是美丽的母狼布兰卡。
西顿心生一计,捕获了布兰卡。神情恍惚的洛波,一路用一种近乎他杀式的方式,经过130多个捕兽夹,终于体力不支,死在了寻找布兰卡的路上。
以前看《动物世界》,说狼一边凶恶无比一边又温柔似水,对配偶非常的忠实,洛波用生命诠释了它对布兰卡的爱。
狼王死后,西顿也遭到了深深地触动。他把洛波和布兰卡安放在一起后,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从猎杀狼的猎人转变为狼和野生动物的保护者。
《喀伦坡之狼》故事发生的19世纪,并没有动物生态保护的概念。而狼王波洛对狼群的保护、对伴侣表现的忠实,以及在与猎人交手的过程中展示出的智慧,震撼了西顿和当地的很多人,促使西顿改变身份,开始努力于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狼王洛波,也可以叫做一匹引发美国动物保护运动的传奇之狼。
莫莫小朋友最喜欢这本,拿着它和家里其他版本的《狼王洛波》对照着看,寻找各种细节,想晓得伪装的毒药到底能有多逼真。
《极地重生》
《极地重生》原书名叫做《沙克尔顿的旅程》,讲述了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率领27名队员探险南极脱险,在通讯断绝、食物耗尽、气温抵达零下57℃的恶劣环境下,沙克尔顿带领队员奋力求生,最终将所有队员救出,没有一人牺牲的故事。
人们对此次探险的评价是“这是一次失败的航行,却成为人类历史上英勇和顽强的典范。”
1914年8月8日,这艘三桅船“坚忍号”在英国普利茅斯起航,开启了穿越南极的史诗之旅。探险队这次的目标是由西向东横越整个南极大陆。
前期预备工作里,每只狗都有本人的名字,可爱。
几天后他们遭遇了巨块的坚冰构成的冰板,这些冰厚度近1米,长度足有1000米。“坚忍号”需要反复撞击浮冰,才能在浮冰中闯出一条路来。
在接下来的10个月里,队员们屡次尝试铲除冰块,协助“坚忍号”从坚冰中脱困,但无攻而返。
为了避免队员被长期的单调与孤单逼疯,沙克尔顿为队员们安排了诸多活动。他们在浮冰上忍耐着无处躲避的严寒,仅能靠猎杀企鹅或海豹果腹,无助地任凭海风摆布,随波逐流了6个月。
经过艰苦卓绝的艰苦奋战,探险队终于登上了一块坚实的陆地——象岛。在此之前,还从来没有人登上过这座小岛。
1916年8月30日,穿越无数冰山峭壁的求援小组带着救援船重返象岛。象岛越来越近了,沙克尔顿拿出望远镜遥望岛上的每一个人。
这是真实的照片,船员们衣服又脏又破,但他们全都活着。
留守象岛的队员
在野不保夕,生存希望几近是零的情况下,沙克尔顿临危不惧的坚毅与诚信,保持队员士气、维系团队精神的领袖气质,依然令人钦佩。
他展现出的勇气和希望将这次失败之变成了人类历史上英勇和顽强斗志的传奇。
这几本书的年龄段虽然定位为7岁以上,也获得了4-11岁组英国图书联合会童书奖,但就读者体验来说,我更觉得他们适合整个人群,看完大受震撼,属于可以反复阅读的通识类图书。
威廉·格利尔的作品,已经不能简单地被判定为绘本,或者小说,他打破了体裁的界限,用一种混合的魅力,为非虚构类的作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向。
威廉告诉孩子们:“如果你在某些事情上做得特别不好,不要伤心,也许你只是还没找到本人擅长的。只需不放弃,总会找到的。”
威廉也告诉家长们:“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找到足以自信的长处,请给他时间,和继续寻找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