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花说:
随着我对写作的研究愈加深入,我开始喜欢上研究名家的写作方法。某种程度上,中外名家的写作方法,虽然与今天的自媒体写作有些脱节,但他们所提炼的写作方法,更纯粹,更朴素,也更接近写作的本质。
我计划做一件事:把中外名家的写作方法搜集起来,经过精心筛选,提取出对我们今天自媒体写作依然有协助、有启发的写作方法,分享给大家。
今天《跟着名家学写作》系列的文章,来自中国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
文:曹文轩
01
有人生的经验垫底,才能将书读好
我已经说过,我们可以将读书当作一种信仰来看待。尼采言:上帝已经死亡。于是,世界觉得此事十分严重。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
这个虚设的上帝去了就去了吧,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不是还有书在吗?书也可以成为我们的依托。
我们何不将书也看成是上帝?而且这是可以与我们平等对话的可亲可爱的上帝。寂寥无依的夜晚,我们可以敞开心扉,将心中的冤枉、仇恨以及无法言表的一切向它毫无保留地倾诉,并可得到它的指引。
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这一道道亮光,将给我们这一叶一叶暗空下的扁舟引航,直至寻找到风平浪静且又万家灯火的港湾。我们应有这样的古风:沐浴双手,然后捧卷。在一番严肃肃穆的感觉之中,你必将会得到书的神谕。
我们对读书作了如此一番几近诗化的赞誉,却并不包含这样的意思:读书便是一切,读就是一切。
从长知识、增智慧、养精神诸方面讲,不是单纯的读书就能达到完满境界的。还得有人生的经验垫底,才能将书读好。人生的经验越厚实,书就读得越好。
世界上凡读书读得好的人,在人生的经验方面都不是很简单的人。经验决定着读书的成效,而读书的成效又转而影响人生经验的深度与广度。如此这般,那书读得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02
读书人的读书带了联想与思考的痛苦
就读书本身来讲,自然还得有所讲究。有这些讲究,才能有助于将书读好。
读书应有停顿——突然地中缀阅读而去思考已被阅读的那些东西。
当然,一般大众的阅读,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要求。大众的读书与读书人的读书应作两回事看。前者是一种被动的阅读,是不费神的,费神就违背俗众读书的本意了,他们的本意是消遣。
而读书人的阅读,固然不能排除消遣这一层次,但绝非满足滞留在这一层次上。
这就像两个儿子接受遗产,大儿子仅仅看到了他所承继的那部分产业,而二儿子却把他承继的那部分产业当成了资本,而看到了投资后的扩大、再扩大的辉煌景象。读书人得有那二儿子的活泛思路与自动精神。
03
文学作品里的情感是永久的,不会改变
什么样的书值得看,什么样的书看看就罢了,非常简单。
我们都是从读书过来的,都有这个经验,我说你这样,你一边放着一本书,另一边放着一本笔记本,然后你开始看书了。
你觉得看书的过程里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你记到笔记本上来的,那么这本书看看也就罢了;如果你要是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觉得这个句子不错,那个词不错,甚至有一个段子你很想抄,这就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了。
就像《红楼梦》,距离我们太远了,但我们照样会感动。事情过去了,人的情感在,但是你们要晓得,为什么文学会流传很多年,它有一个情感,就是人的一个基本情感方式和表达方式,它是永久的,是不会改变的。
一个好的东西,它与时间和空间都没有关系了,但它还能延续,这就是经典的价值。如果说我们今天的人,要看今天发生的事情,那么大家想一想,比如说我是一个作家,你也是一个作家,那么我活了四十多岁,我以前的生活难道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吗?
我以前的生活也是生活,现在的活也是生活,它们的价值是同等的,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时代变了过去的生活就没价值了?过去的生活一样有价值,而且一样和今天有沟通。感动昨天也能感动今世,还能感动明天。
- END -
*本文摘自《曹文轩教你写作文》,作者曹文轩,有删减。
往期回顾:
• 100篇!墨花书评、写作干货、书评营学员上稿、成长收获大汇总
作者引见:
墨花,书评写作导师,曾任头部财经自媒体资深编辑,国家级媒体记者。
希望在头条遇见每一个同频的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