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册内容
寒假已经结束了,假期作业大家都赶完了吗?假期如果有跟着老师做预习的同学,开学后肯定能很好的更上课程进度。今天,王老师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初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4首,重点课堂笔记抓紧掌握!
竹 里 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正文
①幽篁huáng:幽静的竹林。
②深林:这里指“幽篁”。
③相照: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二、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又长啸。幽篁里僻静幽静,无人知晓,独坐其中,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三、思考探究
1.诗歌的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由)的心境。
四、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表达本人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单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正文
①玉笛:笛子的美称。
②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③故园:故乡,家乡。
二、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飞出的?随着春风飘荡,传遍洛阳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三、思考探究1.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宗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由听到的“折柳”的曲调引起的。由此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尽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声之悠扬,反衬诗人闻笛后的思乡之情。
四、理解性默写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本人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3.《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描述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4.《春夜洛城闻笛》中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听到“折柳”去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语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的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表达诗人本人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的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正文
①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②凭:请求,烦劳。
③传语:捎口信。
二、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路途遥远,两袖被沾湿,热泪依然流淌。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三、思考探究
1.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本人“双袖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夸张。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2.任选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诗人用这两句诗提炼出特定环境中的典型情节,别出心裁,体现了浓厚的边塞生活气味。“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四、理解性默写1.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4.《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晚 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一、正文
①杨花榆荚jiá无才思:意思是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好像人之“无才思”。杨花,指柳絮。榆荚,指榆钱,榆树的果实。才思,才气,才情。
②解:懂得。
二、译文
花草树木晓得春天即将归去,百花怒放,万紫千红,争芳斗艳。就连那没有才气的柳絮和榆钱也不甘寂寞,只晓得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三、思考探究
1.“百般红紫斗芳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拟人。抽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
2.请发挥想象,用本人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示例:柳絮一团一团的,就像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四、理解性默写1.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抽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2.通过拟人的修辞写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4.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诗中包含哲理的句子是)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免费领取初一课程
知识点、试卷等材料
知识干货•往期回顾
【寒假预习】初一语文下册:必考名著《骆驼祥子》要点假期提前看
【寒假预习】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知识点整理!
【寒假预习】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
【寒假预习】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知识点整理!
【寒假预习】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同步练习】
【寒假预习】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知识点
【寒假预习】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
【寒假预习】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同步练习!
【寒假预习】初一语文下册:第1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指点+例文
点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初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