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听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除夕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而,历代的除夕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除夕。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除夕,不断沿用到清朝末年。
1912年1月13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责成内务部编印新历书。随后又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不叫“除夕”。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而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除夕”,至此,除夕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也是法定节日,机关学校在这天放假一天。
阳历一月一日,静乐人叫“阳历年”。这天人们要吃饺子、放爆竹。乡村、学校、机关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比如:召开联欢会、文艺晚会、座谈会、慰问会等,次要建筑上彩旗飘扬,彩灯高挂。还要垒旺火、响炮、大会餐,机关单位大门上还要贴春联。
静乐历史上由于战乱频仍,静乐境内的先民来自不同的地方。先民在千百年的生息繁衍中承继和融合了许多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构成了具有独特岁时节日的传统节俗,既包括生产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饮食文化,也有礼仪文化,还有朴素神奇的科学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和文化财富,很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承。
(杨秀川 王彦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