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红楼梦》对黛玉的十句定评,评的是谁呢?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读懂红楼》系列〔014〕期 高曰、高博 2022、03、06

《红楼梦》特别神奇,作者不但设计了它的自解程序,还设计了它的验证程序。

验证程序:五典合一,即文本、批语、清史、曹传、中华经典五个方面完全融合,它们之间必须做到无缝契合。

例如:林黛玉隐寓康熙,那么“十句定评”须同康熙一生的所有细节、情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按照这个规则,我们看一下“十句定评”,是不是同康熙有关?

十句定评:

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轻轻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举动处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十句定评给出四个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能不能与康熙的情况无缝契合,精准合榫呢?

那就让我们一条一条地核对一下吧!

一、形像特征,——眉目

书中写道:“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非□□□□”

关于眉目的描写,各版本出入较大。

约1752年,《卞藏本》是: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飘非飘含露目;

约1753年,《列藏本》是: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1754年,《甲戌本》是: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非□□□□;

1756年(丙子年),《庚辰本》是:两湾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

1759年,《己卯本》是: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笑非笑含露目;

1768年,《王府本》是:两湾似蹙非蹙罩烟眉,一双俊目;

1784年,《梦觉本》是: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仅黛玉的一双眉目,写法就如此复杂,曹頫33年间改写了七次,确实令人隐晦。笔者认为这是曹頫对康熙情重意深,无限怀念,反复思忖,难以下笔的縁故。

目前红学界多称道《列藏本》正确,认为符合黛玉常常流泪的性情

笔者认为:《梦觉本》的描写最正确,是曹頫的定稿。《列藏本》是从文本出发,描写的是小说人物“黛玉”抽象;而《梦觉本》则是描写的康熙抽象,是实写,是写照,是“写形追像”,如不信,请看篇头康熙图像,那双眉的后半部分,虚化如烟,特征就是“罥烟”,眼睛凝视着前方,似有所思。他的一生无比辉煌,是喜,而为选后继人,煞费苦心,忧心重重,喜中有忧,所以说“似喜非喜”。

曹頫从小就见过康熙,对康熙的相貌了如指掌,关于康熙眉毛的特征,曹頫自然清楚。

图是康熙的中年像,眉毛两端虚散如烟,特征十分明显。

罥,缠绕,牵挂的意思。罥烟眉,康熙眉的特征,说得相当精确

二、身体情况

黛玉之病、之弱,是康熙晚年的身体特征。

康熙从1708年(康熙47年)11月起,身体开始衰弱,这年是56岁。他在川陜总督齐世武的请安折上批道:“自尔去后,朕体渐弱,心跳加增甚重。……目下想是无妨,只是虚弱。”

同年十二月,又在直隶总督赵弘夑的奏折上批道:“气血不能全复,甚弱。

到康熙56年(1717年),也就是曹頫任职两年时,康熙在大臣们面前婉言道:“至今朕体未见甚好,行走需人搀扶,甚虚弱。”

这一年的《康熙起居注》中记载:“凡事易忘,间有怔忡之疾,每一举发,愈觉晕迷。”

还说:“手颤头摇,观瞻不雅,或遇心跳之时,容颜顿改。骤见之人,必致妄起猜疑。”

“虚弱”二字,康熙晚年不断不离口,这也是他晚年的特征之一。

三、心态

康熙心态,寄人篱下,孤单无援,异族入主中华,总有些寄人篱下的感觉。这些,在《红楼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赤瑕宫中,绛珠草修成女体后:“整天遊于离恨天外,飢则食密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湯。”“离恨天”,“灌愁海水”,一个恨字,一个愁字,写尽了康熙晩年的心态。两废太子后,接着是五子争储,儿子们的内斗,让康熙精神上处于崩溃形态

四、心较比干多一窍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比干见微子、箕子谏纣王而不听,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婉言谏纣。

比干是商王文丁之子,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辅佐帝辛。比干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

一个6岁的小女孩,说他“心较比干多一窍”,有点不太合适,但用在康熙身上恰如其分。

比干心有七窍,一心为纣王,而纣王却是“暴虐荒淫”,商王朝因他而亡。

康熙之心,为谁继位焦虑不安,费尽了心机,最初胤禛继位。

作者在此暗示:康熙同比干一样,“七窍之心”最终只为了一个暴君,荒唐!

脂砚斋有两条批语将“十句定评”凸现出来。

他说:“此十句定评,直抵一赋。”

又说:“……黛玉之居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

“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实际上是说:若不是曹頫,断不能知康熙终是何等品貌。”

十句定评,是曹頫对康熙的总评,字字与康熙一生情况无缝契合,精准合榫,相当精确,一丝不差,从而验证了黛玉隐寓康熙的论断是正确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