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期朗读者中听到了安徒生童话奖获得者曹文轩朗读了 《草房子》,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本书,虽然小说所描绘的那个年代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依然阻挠不了我对它的喜爱。
小说一共有九个章节,每章一个主人公,但都与男孩桑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曹文轩花了两个章节来写杜小康,可见这个人物有着很独特的魅力。
杜小康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五章中,可以说,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在当时那个年代,油麻地的大多数人都是过着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他家却开了一家杂货铺,经济上远胜其他人家。
不管从穿着还是别的方面,杜小康都比其他同学不同。而且他还拥有油麻地独一的一辆自行车,每次骑着自行车到学校,那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当时是多么地荣耀啊!
自行车在八十年代才普及,我家也是在八几年才买了第一辆长征牌的自行车,我真正拥有一辆梦寐以求的女士自行车还是在九十年代初。六十年代能骑上自行车是多少人的梦想啊。
这时候的杜小康在班上真的如众星捧月般,但他并没有摆出趾高气扬的公子哥架势,身为班长,不只成绩好,还情愿为班主任蒋一轮分忧解难。
第一次我能感遭到他是一个有担当的小男子汉是他和桑桑一起玩火的事。因为玩火,烧了打麦场的草垛,大家在清查责任人的时候,桑桑不敢承认,杜小康却能在众目睽睽之下站起来,英勇地承认,并且怎样也不肯说出同伙桑桑。从这里就能看出他有着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担当,做错了事就勇于承认,哪怕是无意之举。
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袭击了他家,生活从峰顶一下子跌倒了谷底,风光不再,因为欠了很多外债,只好和父亲一起养鸭,离开了心爱的校园,离开了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变成了一个放鸭娃,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放在一个小学生的身上,大多数孩子都会接受不了。在芦荡度过的那几个月,孤单、忧伤、寒冷、饥饿,坚强的杜小康却挺过来了,没有太多的眼泪,没有太多的抱怨。回来后,父亲已没有了斗志,杜小康毅然接过养家的重担,去校门口的桥头卖各式各样的小商品,这种担当是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小小年龄的他做到了。
我和孩子一起读了这本书,虽然他还小,但在我的引导下,他有点理解了。今后,我要经常用杜小康的故事来教育他,同时,也用这个故事来教育我的学生——要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上一篇:曹文轩《孤单之旅》的败笔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