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10位诺奖作家陪孩子过暑假,提高阅读能力不忧虑!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不缺好书读的孩子们,对阅读的要求自然不低。今天为大家推荐的这些书,都来自“大作家写给孩子们”系列,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也都是他们特地为小读者而作。暂且不提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分量,对孩子的阅读来说,它们就好像一个标杆,带孩子理解文学的方式、技法和艺术性。它们不但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味协助孩子积累词句,还能启发孩子思考文字背后的含义,在不知不觉学习到一些文学大师的写作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大作家写给孩子们”系列,是一部分级阅读作品,一共有四个级别:第一级 习惯;第二级:欣赏;第三级:写作;第四级:思考。这10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也分布在这四个级别中。

激发孩子的阅读兴味

【美】威廉·福克纳

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很多家长都会急于让孩子从阅读中获取信息,获得知识。其实养成阅读习惯不用急,有好作家领进门就够了。比如说福克纳,一位在美国小说史上做出无上贡献的人。这本《许愿树》,正是美国意识流小说的儿童版本。故事讲述了一次从梦境出发,寻找许愿树的奇遇。孩子们时而能够呼风唤雨,达成一切愿望;时而面临选择的两难,重新思索愿望与节制、分享与无私福克纳特地选择孩子会喜欢的元素,言语轻灵,少了几分纯文学的晦涩,却增添了想象力和天真童趣。这个充满梦幻色彩的故事从梦境开始,由梦境结束,也很适合每天睡前阅读,读完去做个甜甜的梦吧。第一级同级还有这些书~

引导孩子欣赏文字之美,积累词句

【法】阿纳托尔 · 法朗士

192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好的儿童文学一定能够让孩子看到本人的影子,孩子读到有共鸣的段落,会情不自禁地抄录下来。在读和写的动作中,这些词句慢慢潜入内心,之后,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结合本人的经历,把它们运用起来,写出本人的故事。《在城市,在乡间:法朗士儿童故事集》里写了这样一篇故事:一群小男孩假扮士兵,策划了一场盛大而完整的阅兵。这样的游戏,孩子们小时候都玩过,有的孩子还在参与舞台剧演出的时候扮演过士兵。法朗士用他细腻又有法国古典气质的笔触,写下不同身份的孩子在扮演角色时的心理活动。比如一位没有军队的将军:再比如:“士兵们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只要忧心忡忡的艾蒂安什么也不沾唇,他满怀嫉妒地望着 ‵将军′放在榆子上的那把佩刀和那顶军帽。他偷偷地站起来,把这两件东西抓在手里,溜进了隔壁的房间,独自站在镜子前。”第二级

【英】托·斯·艾略特

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摘抄词句,生动的拟人句子可不能少。

孩子天然拥有亲近动物的灵性,他们可以读懂动物的内心。在创作《怪猫故事集》时,艾略特大量使用了拟人手法。他赋予每一只猫鲜明的个性,呈现了千姿百态的猫的世界:城里肥得流油的巴斯特弗、阅历丰富的剧院猫格斯、“生活博主”老甘比猫......有的古怪,有的冷血;有的奥秘,有的骄傲……然而每一只怪猫都拥有本人的人生哲学与生存之道,让人不由心生钦佩。这部独特的童话诗,自它问世以来,一直绵延不绝地分发着魅力,读完这本关于猫的人生启示录,孩子定能深受启发,写出更富有个性的动物。第二级

【法】勒克莱齐奥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树国之旅》在前几天的推文中刚引见过,大家一定不陌生。

勒·克莱齐奥的作品非常注重感官体验的描写。《树国之旅》的故事里,所有的树木都有本人的感官,同时还有本人言语橡树这样引见本人:“吐噢吐。”年轻的小树对着小男孩边跳边唱:“啼唔陀......唔陀......啼唔陀!”阅读时把这些段落摘抄下来,下次写作时也可以尝试换一个视角,让树木成为配角“其实是树们玩的把戏,为了让人相信它们一直待在一个地方,万年不变。它们看上去安详温和,稳固的树根将它们定在黑士地上。如果不细心看,人们就会觉得它们无欲无求,一无所知。但是小男孩晓得,这不是真的。”小朋友也可以尝试运用五感写作,写出你听到的,风吹树叶的声音;运用拟人手法,让没有言语的事物说出话来。第二级同级还有这些书~

学会更多写作技巧

【英】约翰·高尔斯华绥

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写好抒情文,得情大于事。通过高尔斯华绥浪漫主义的叙述,立马就能理解为什么说抒情文和诗歌一样是属于孩子的文本。《我的心发芽了》这样描写失眠夜,这种即时性的灵感,就是抒情描述的杰出艺术:“可是,他又想起了妈妈说过的话——月夜是美的,于是又朝窗外望了望。树枝在地上投下浓重的阳影,草坪呢,看上去像是泼酒了牛奶。很远的地方也都看得到,哦!真的很远呢,直到世界的另一端,而且看上去那么不同,模模糊糊的。“这段描写几乎能让每个孩子想起本人在失眠时感遭到的孤单,眼中所见的月夜似乎也有不同。第三级

【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孩子能通过最熟悉的经典童话故事,跟着米斯特拉尔充满灵性与自然气味的叙述,进入拉美风情的世界,学会各式各样的修辞。

先说比喻,充满野趣的动植物是米斯特拉尔诗作中频繁出现的自然意象。小矮人们被白雪公主的遭遇打动,用大自然的名字称呼她:“湿鼠尾草的气味”、“长有白色杏仁树的山坡”、“山泉水”。还有午夜的钟声敲响,灰姑娘仓促跳上南瓜马车。她急得像母野猪一样逃之夭夭。这样的描写是传神且令人发笑的。最贴近生活的修辞最能迅速抓住读者。再举一处对比的例子,米斯特拉尔这样描述:"小矮人们矮得像钉子般的小杏仁,白雪公主高得像一棵山毛榉树。"第三级

【美】约翰·斯坦贝克

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如何把平淡的生活写得动人?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为小朋友做出了范例。他的《小红马》由四个故事组成,配角分别是乔迪本人、出生在大山的老人、乔迪的爸爸和乔迪的外公。他们都是普通人,但性情又完全不同,作者会通过对他们外貌、举动的描写,展现他们各自的性情比如说,约翰斯坦贝克这样写乔迪的外公:“外公身穿黑色绒面呢套裝,脚着羊皮高帮鄉带鞋,窄窄的硬领子上系着一个黑色领结。外公手里拿着黑色宽边软帽,白色的胡须修剪得短短的,挂在眼睛上面的白色眉毛倒是像小胡子一样,一双蓝色的眼睛严厉又带着愉快。他的整张脸和整个人都显露着花岗岩般的尊贵,所以他的每一步看起来都像是静止的。”后面的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外公曾带领一支队伍一路来到海岸,这是他一生中最为骄傲的时辰一路向西的精神和他心中的英雄主义,与外貌描写中的尊贵与坚定相得益彰。第三级

【日】川端康成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描写,也是好的叙事性作品里不能缺少的元素;写景,是让每一段叙事焕发出神韵的精髓。我们来看看在《美好的旅行》,川端康成怎样描写聋哑的孩子在结束了蝴蝶戏花的游戏后,聋哑学校里的雨。“暮春之际,雨如灰色屏障,绵绵不觉,校园里的石子也被打湿成了深沉的颜色。”雨丝细密,看见灰蒙蒙的天并不难写,难的是,一位作家的眼睛,可以看到细节的变化:连石子的颜色都更深沉了。第三级同级还有这些书~

启发孩子思考文字背后的含义

【德】赫尔曼·黑塞

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这里一定要提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的作品《黑塞童话故事》。

黑塞一生创作了无数童话,汇编成广为流传的《黑塞童话故事》,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走向他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比如,《奥古斯都》这篇,就非常巧妙地引导孩子思考什么是“爱”。故事中的母亲为儿子许愿:“我希望所有人都爱你。”她的愿望似乎实现了,男孩备受宠爱地长大了,但却长成了一个愤世嫉俗、耽于享乐的人。在经历了命运的打击后,男孩沦为乞丐,此时,他又会怎样思考“爱”?黑塞的作品有很强的思辨性,阅读它们的过程,同时也是思辨的过程。第四级

【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擅长通过文本中的细节引导读者深挖主题。他描绘的对平凡生活的记忆,总能引起读者无限的猎奇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戴眼镜的女孩》中写了女孩卡特琳三十年后再忆儿时与父亲相处的场景。“摘眼镜”、“戴眼镜”的细节一再在记忆中出现:爸爸敦促小卡特琳戴上眼镜看看清楚的世界;合伙人多次催爸爸戴上眼镜读商业文件;舞蹈老师希望小卡特琳跳舞时摘下眼镜。孩子读到这里,一定会忍不住问:戴上眼镜与摘下眼镜看到的世界会有什么不同?只要读到结尾,才能找到答案:“原来,故事里的眼镜就好像一个开关,戴上它,就能进入朦胧优美的世界。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让你不开心却又无法逃避的事时,你可以像卡特琳戴起眼镜那样,为本人制造一个可以短暂停留的温柔的空间,让本人放松一下。”在无法逃避的冷漠而坚硬的成人世界中,我们仍允许给本人保留一个可以短暂停歇的梦幻空间。那里的一切朦胧而优美,让人彻底放松,那是让我们得以坚持下去的一点慰藉。第四级同级还有这些书~好的作品,值得一读再读。不如就趁这个暑假,用这10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带孩子进入大师们的文学世界,感受它们的独特,品尝它们的意蕴。“大作家写给孩子们”书系,7月其他新书看这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