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浅析成长在儿童文学中的表现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儿童文学是文学家族的重要成员。儿童文学不只滋养我们的心灵世界,也带给我们走向一个充满了纯美、真爱、善良与梦想的理想家园,使我们获得知识,并在这些优美生动、妙趣横生的故事里获得阅读的快乐。

儿童文学是一种重在表现少年儿童生活世界及其精神生命成长的文学,下面针对几本儿童文学作品谈论下儿童文学如何表现成长的一些认识。

在我们习惯性的理解里,成长是伴随着从童真到青春的常态,是人从小开始,身体和心智的慢慢健全,直至长大成人,而在儿童文学中,总是从变量或是从非常态的背景和经历切入成长,试图找回个性,偏向于“我成长”。

儿童文学是通过描绘想象、梦中的成长来表现成长的。儿童想象的成长源于儿童的反儿童化心理。在渴望长大成人的童年里,儿童盼望着长大,常做出一些模仿大人做的事情。

儿童文学中那些刻画成功的儿童人物抽象身上总分发出一种野性,总是一些不想做孩子的孩子,他们花样百出,屡屡闯祸,却又屡屡得志,他们是可爱又莽撞的牛犊,活力和无知融于一身,他们永远是成长中的人物。

如苏联作家尼古拉·诺索夫的《米什卡煮粥》中,米什卡好说大话,自以为无所不能,大人能做的事他也能做好。在他眼里,煮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小事情,煮粥前他吹嘘煮粥容易省事,还说:你放心!我见过妈妈煮粥。一定让你吃得饱饱的,不会把你饿死。我煮的粥,保你吃的连碗都要舔干净!

煮粥前,米什卡似乎真是一个煮粥的老手,但真正煮起粥来却洋相百出,麻烦不断,但即便是屡屡受挫,洋相百出,米什卡依然故我。第二天去地里拔草的时候,又像一个大人一样口气很大地说:拔草是简单的活,一点儿也不难,跟煮粥比起来要容易得多。

作者抓住了煮粥过程的三个环节:锅开了,米和水一出来——半夜去井边打水——煎鱼。这三个环节米什卡都是大话在先,出丑在后,两头还伴有夸夸其谈,这样构成鲜明对照,便很好地展现了米什卡身上的野性,也很好地描绘出了米什卡是一个可爱又莽撞的活力和无知融于一身的牛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再如王彪的《成长典礼》是通过青春期天性的宣泄和对成人生活的偷窥来印证成长的,三个伙伴之间诡异的较量使这个小说布满了对成长友谊的怀疑。

叶兆言的《没有玻璃的花房》也成熟地描摹一帮儿童的成长。老气横秋这个成语多次出现在对这群“坏孩子”的神情和心理的形态描写中,童真被成熟的伪装遮盖,他们盲目地加入成人道貌岸然的斗争游戏,过早地品尝成人不可告人的性爱禁果,欢天喜地地放逐于成人自顾不暇的境地,“坏孩子”的成长被时代催生加速,节节胜利,屡屡得逞,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望风披靡

儿童文学中描绘儿童人物抽象思想和性情的发展,叙述儿童人物抽象从幼年开始所经历的遭遇,然后长大成人,并认识到本人在人世间的位置和作用,在性情上像大人那样变得坚强起来,这是儿童人物抽象现实的成长,是儿童人物抽象真实的成长。

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就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公小英子现实的成长。

《城南旧事》包括五篇小说:《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和《爸爸的花儿落了》。把这五篇小说合在一起,就能看出很明显展现的是一个儿童成长为少年的人生历程。

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

在《惠安馆传奇》里,小英子刚六岁。她浑不懂事,太阳老高了,还不肯起床,她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尘埃。她人小力微,端一盆水,连晃带洒,泼了本人一身水。她很侠义,看到街坊小孩妞儿被油盐店伙计欺负时,她很气恼,一下窜到妞儿身旁,叉着腰质问油盐店伙计。

在《我们看海去》里,小英子长了一岁,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她对一切充满了猎奇,想晓得空草地里藏着的东西是怎样回事;她依然老练,分不清天空和大海,不晓得金红的太阳是从蓝色的大海升上来还是从蓝色的天空升上来的。

电影《城南旧事》

在《兰姨娘》里,小英子又长了一岁,两个门牙刚掉。看到父亲抓住兰姨娘手的暧昧举动,她自然还把握不准这是怎样回事,但也不是什么都不懂。凭直觉,她觉得这使妈妈受了冤枉,却又理不清、说不明,只好哭,用毫不掩饰的哭表示本人的不满。

电影《城南旧事》

在《驴打滚》里,小英子九岁,正上三年级。她年龄见长,思虑的问题也就增多,她会思考如果宋妈真的回了老家,那谁来给她梳辫子,谁喂燕燕吃饭,弟弟挨爸爸打的时候谁来护着,珠珠拉了屎谁给擦。她会思考宋妈当初为什么撇下才生的女儿来当奶妈。

电影《城南旧事》

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里,小英子十二岁了,小学毕业。此时的她,内心是矛盾的,喜欢长高变成大人,但又担忧变成大人,而社会、家庭各方面早已开始要求她做大人了。宋妈说,英子长大了,不能跟弟弟再吵嘴!兰姨娘也说,英子长大了,不能招妈妈生气了!病弱的爸爸更要求她去闯练,学做许多事。小英子真就硬着头皮去做了,她独自去银行寄款,竟然也做成了。于是,她意识到,本人真的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

电影《城南旧事》

显然,随着岁月的流逝,英子在逐步长大。这里的五篇小说,共同完成了小英子的抽象塑造——由愚癏纯真的儿童,成长为早熟多思的少年——已预备承担起父亲去世后家庭与人生的责任。

作品就是这样在充满趣味性的故事中,渐渐地把英子的经历展示出来,不知不觉中英子的性情由稚嫩逐步变得成熟,由无知变得坚强,慢慢地把英子引向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此后的英子是怎样样,无从晓得,能够让读者晓得的是,英子从此不同了,不同于既往的那个本人。她已经从生命的一个历程,上升到了另外的一个历程。

电影《城南旧事》

在儿童真实成长的同时,心理也在成长。儿童文学作品以表现儿童为第一使命,也通过描绘儿童人物抽象眼中的成人世界来表现儿童的成长。

《城南旧事》没有孤立地去展现儿童的心理特征,而是把这种展示融入英子对社会人生、成人世界的逐渐认识之中。

如《惠安馆传奇》里有这样一段记叙:我想,她是在和我玩“过家家儿”吧?……我一边走着一边想,跟秀贞这样玩,真有意思;假装有一个小桂子,还给小桂子做衣服。为什么人家都不许他们的小孩子跟秀贞玩呢?还管她叫疯子?

这里的秀贞本是个活泼、善良、痴情的少女。她不顾传统礼教的束缚,与苦学生思康生下了女儿小桂子,思康一去不复返,父亲又把小桂子扔掉,加上四周人们的指指点点,迫使秀贞精神失常。

在成人看来,秀贞分不清幻想与现实的界限,总沉溺在虚构的妄想之中,把年画里的孩子当成了小桂子,是反常,是疯,令人心酸。然而,小英子年幼,分不清什么是疯,什么是不疯,反而以为是在玩过家家儿,觉得很有意思。小说这样写,自然是符合六岁儿童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的。

电影《城南旧事》

《我们看海去》中,小英子分不清“贼子”是好人还是坏人,就像她分不清海跟天一样,但又觉得他的嘴唇是厚厚敦敦的,心里对他又有点好感。的确,让七岁的孩子来判断那个“贼子”的好坏是太困难了:就嘴唇而言,他是个老实人的相,但他分明偷人东西,似乎应是坏人。然而,他偷东西是为了供弟弟上学读书,养活瞎眼的老娘,这又很难说就是坏。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现象使孩子迷离、惶惑,精确地写出了一个七岁的小孩的心理。

电影《城南旧事》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中,英子十二岁,爸爸住进医院后,面对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的情景时,她清楚地想到在弟弟妹妹面前她最大了,她就是一个小小的大人。然后,她镇定、安静地对老高说,她晓得是什么回事了,她就去医院。这时的英子,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在充满趣味性的故事中,穿插英子随着年岁的长大而逐步成熟的心理,精确地描绘出英子成长的每个时期的心理特征。

儿童文学中还通过描写儿童世界与大人世界的矛盾冲突来表现成长。这是孩子的梦和现实的碰撞,是孩子成长的痛。现实生活的层面,成长的代价便是成长之梦的破碎,美好愿望的受阻,是儿童文学表现成长的又一重要手法。

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所叙写的成长深具意味,“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后,妈妈想让我用糖把木雕换回来,她觉得木雕很有意义,不应该随便送人!爸爸妈妈非常珍爱这只羚羊木雕,因为那不只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珍贵的工艺品,而且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那是当年援助亚非拉的年代爸爸把他的青春热血洒在非洲的留念

然而,“我”不情愿把木雕换回来,认为送出去的东西不能够拿回来!“我”不像爸爸妈妈那样珍爱那个羚羊木雕,更缺乏他们对木雕的感情,因为毕竟没有把青春和热血洒在非洲大地的经历。更重要的是,“我”这个年龄段是比较注重友谊,认为友谊是无价。“我”经历要不要把木雕要回来的事件后,对现实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

儿童文学是通过描绘想象的成长和现实的成长、心理成长等来表现成长的儿童文学寄托着人类对理想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从内容到方式,从情感到言语,呈现着其他文学所不具有的纯真、稚拙、欢愉、变幻的美学特质,焕发着源自纯洁童心与纯粹人性的理想光辉。

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规划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作品的精华变为本人的知识养分,才能体会到儿童文学是如何表现成长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