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的
主题性创作
儿童文学是对童年的文学致敬,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中,深切的现实关怀一直相伴左右。这其中,主题性创作在经过了多年探索之后,正在展开更为宏阔的创作图景。许多儿童文学作家参与到主题性创作中来,在立意高远、目标明确的同时,不断拓宽题材、深耕领域、丰富表达,谨遵时代号召,以强烈的历史自动精神,创作出一批聚焦时代主旋律、在文学艺术上亦不断创新和突破的优秀作品。
本期《中国童年专刊》中,我们邀请薛涛、舒辉波、邓西、于潇湉四位儿童文学作家,就儿童文学中主题性创作的问题展开探讨。
舒辉波:用无限的生命写更有价值的作品
关于儿童文学中主题性创作的讨论
在作品《逐光的孩子》中,作家舒辉波为了创作,多次亲身参与乡村支教,同时对支教意愿者深度跟踪采访,对中西部偏僻地区中小学实地调研,掌握了大量真实的一手材料。作品不是对贫困山村、失学儿童、乡村教师、支教青年等元素的简单堆积与再现,而是对贫困山村儿童生存境遇与心灵图景、乡村教师的坚守与窘境、支教青年的精神与情感等系列问题的深度挖掘。
新作《城市之光》中,他则书写了疫情迸发前后男孩江一鸣和史焕真的特别生活,以及医护工作者、社区意愿者、外卖员、警察、清洁工、医院保洁员等众多“逆行者”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感人事迹。“城市之光”是孩子手中一面小镜子里的光,是孩子眼睛里的温暖的光;是平凡的持微火而前行者手中的光,是努力的人善良的人心中的光——正是这点点充满温情与勇气的光,为武汉这座城市驱散了黑暗阴冷的冬夜,迎来了光明温暖的春朝。
舒辉波《逐光的孩子》
《城市之光》
/////////
Q
记者:可否聊聊您近期的作品?
舒辉波:我的作品差不多可以用“水”和“光”来概括。“水”就是以秋水河为文学地理的短、中、长篇小说,如《剪刀石头布》《彼岸的邀请》《老狼老狼几点钟》《躲猫猫》《秋水河》等,“光”系列的如《梦想是生命里的光》《逐光的孩子》《城市之光》等,此外还有关注生命成长的“天使”系列和童话。近期出版的作品有《天使之翼》《魔法师的猫》《城市之光》等。其中《城市之光》是疫情初期写的一个作品,书写当初疫情迸发时的武汉。
Q
记者: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敢于处理“重”的题材,这在近年来现实主义创作、主题性创作的蔚然大观中也可见一斑。但儿童的心灵和思维又是轻盈的,题材的重与童年的轻之间能否存在一个平衡点?
舒辉波:我觉得比“敢于”处理“重”题材更重要的是,写好它。毕竟文学创作光凭英勇不一定就能写出好作品。我不断觉得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轻逸”的,轻不是像鸟的羽毛一样“轻”,而应该是像鸟儿一样轻。因为,羽毛是没有生命的,但是,鸟儿是有生命的。真正轻逸的作品,是有生命的,这不只意味着它的人物和故事是可信和逻辑自洽的,还意味着,从艺术上讲,一、作品本身婉转飞落,腾跳跑走,行云流水,是活生生的;二、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有本人的生命长度,并且指向经典。
Q
记者:在实际创作中,即便面对同个题材,儿童文学的非虚构和虚构处理也有着很大差异。在您的作品中,为何会选择以虚构和故事的方式来承载主题性创作?
舒辉波:首先,儿童文学特定的读者群需要故事,孩子能更好地通过故事来理解主题,甚至故事精彩与否,直接影响受众的接受。没有哪个孩子(包括成人)喜欢别人板起脸孔的怒斥,不管你的道理多么深刻。但是一个好故事就可以润物细无声,让孩子通过阅读,学会思考,并且通过故事,GET(领会)到故事背后的寓言、主题、思想,并且在阅读中享遭到文学审美。
Q
记者:虚构的方式,也决定了作者情感是内化在故事中,而不是非虚构式的直接抒写和呈现,这其实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间接的、又是真诚流露的。您如何看待?
舒辉波:你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总结为态度与情感。写作的态度能否诚恳,情感能否真诚,读者一定能够感觉到。现实生活中,哪怕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你能否真心喜欢他,他其实是能够感觉到的。同样的道理,文章读起来是真诚恳切的,还是敷衍煽情的,孩子其实能够感觉到。
写作如何做到情感真诚,鲁迅的方法是“把本人放进去”,把本人关于人生、生命的体验,把本人的恐惧和忧伤毫无保留地投射进去,不管艺术水准如何,一个作者是可以做到真诚的。《铁皮鼓》里有一句话赞誉一个厨师说,“他晓得该如何把情感放在浓汤里”,写作也是这样的,如何放,讲起来比较复杂,有一个前提,我觉得所有作者都可以做到:一、对写作怀有虔敬之心,不要随意敷衍、应景,写本人不喜欢、不熟悉、甚至不懂得的题材,不要仅仅因为别人也在写,或者可以赚钱,或者其他别的;二、写作过程中,不要在本人叙事的惯性里随波逐流,无动于衷,当你写人物的时候,你就是他,你要感遭到他,与他一起感受痛苦和欢乐。
Q
记者:对您而言,在主题性创作中最难的地方在哪里?您在具体写作中是如何处理的?
舒辉波:我的处理方法就是,我从来都没无意识到我是在写某个“主题”。我不反对主题先行,但是,写作中,我一定不会首先考虑如何写更贴近主题,而是,如何写,才能获得一个好作品。
Q
记者:之后能否已经有展开或者筹备中的创作计划?
舒辉波:要写作的作品非常多,我从来不会觉得没有可以写的了。我需要做的两件事情,一是,用有限的生命写本人觉得更有价值的作品;二、不断地阅读和思考,让本人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格局,把本人觉得值得写的作品写好。鲁迅讲“不合众嚣,独具我见”,我想努力成为这样的人,然后再去思考和写作。
新媒体编辑:张滢莹
配图:作品插画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