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以彭才华老师执教的《让古诗阅读牵手创意表达——当童心遇上唐诗》教学实录为例,
一、童心读诗
师:(呈现余光中《寻隐者不遇》)同学们,这是一首现代诗(板书:诗),谁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诗)
那童子笑笑说
师父一早就上山去了
他身子一向好
也不全为了采药
要是我陪您去找
只怕我们先迷了路
师父却一个人回来
云,实在太深了
连樵夫也不想出门
不如且坐在这松树下等
让我去扫些松针来
给您煮茶
师:我看到有些人听着听着,就笑了。这首诗让你想起了——
生:我想起了《寻隐者不遇》!
师:(呈现贾岛诗《寻隐者不遇》)不错!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唐诗《寻隐者不遇》)
师:这首诗的题目也叫“寻隐者不遇”。他的作者则是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这首现代诗,正是余光中根据贾岛的诗写出来的。两首诗,一首出自唐代,一首则是当代,是不是让你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好玩儿吧!说说你是怎样猜到的。
生:诗里出现了童子、采药、云深这样的词。
师:是的,好多原诗的言语、原诗的元素依然还在,似乎是没有太大变化的(板书:不变)。那么,有变化的地方吗?
生:这首诗里说“要是我陪您去找/只怕我们先迷了路/师父却一个人回来”,这是贾岛的诗里没有的。
师:嗯,没错!这样的变化,你感觉如何?
生:挺有意思的。其实,也的确可能是这样的。
师:是啊,云深不知处嘛。还有吗?
生:这首诗还说“不如且坐在这松树下等/让我去扫些松针来/给您煮茶”。我觉得挺好玩儿的。
师:是啊,你们喝过松针茶吗?
生:没有啊。
师:(笑)我也没喝过。不过,味道一定很特别。这样的创意改变,你觉得怎样样?
生:我觉得这样一改,就让人觉得唐诗不那么深奥了。
生:我觉得这样的变化很风趣。
师:是的,由唐诗变为现代诗,会有些新的解读、新的创意、新的变化(板书:变化),这些变化总令人会心一笑,或者暗暗称妙!像这样,提取一些重要的诗词言语、元素,再加上一些创意,在“变”与“不变”之间,创作出与古诗遥相呼应的现代诗,这种写法,余光中把它叫做“唐诗神游”
(课件出示:“唐诗神游”)
师:当然,“神游唐诗”的还有很多。比如,这一首——(课件呈现唐代李峤的《风》)。我们一起读——
(学生齐读)
师:我们都清楚,这首诗是个谜语诗,句句都写的是风,三秋叶、二月花、千尺浪、万竿斜,都与风有关。那么,有人怎样“神游”这首诗呢?
(课件呈现诗歌《不能怪风》)
不,这不是风干的,
是秋天解下了树的叶子;
不,这不是风干的,
是春天让花开在了二月。
冮水是自己想翻腾
才卷出了浪花
怎样能怪风?
细高的竹本人想歪着站,
怎样能怪风?
不能把所有的账
都算在风身上。
怪不得风脾气古怪,
怪不得风四季无常。
世上的风有多少,
误解就有多少。
风总是趴在冬天的大雪之夜
嚎哭,
风的冤枉有多大,
哭声就有多大。
师:快速读一读(自在读),你们能猜猜这首诗的题目吗?
生:不是风干的。
生:冤枉的风。
生:误解。
生:不能怪风。
师:哈哈!你“中奖”了!(课件呈现诗题《不能怪风》)。说说,你怎样猜到这个题目的?
生:我看到诗里两次写到“怎样能怪风”。
生:是的,还有两次“不,这不是风干的”。
师:看来,诗里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把一些想要强调的意思写出来了。而这个,是原诗的意思么?
生:不是的,这首诗正好和原来那首唱反调!
师:哈哈,好一个“唱反调”!这便是现代诗根据唐诗作出的——
生:变化。
师:是啊!当然,虽说是在“唱反调”,但,我们却依然能很清晰看到两首诗在遥相呼应,对吧?这一点,集中体现在第几小节?
生:第一小节。
师:真好!由唐诗到现代诗,有的在变,有的依然在诗里。看来大家都摸清了不少规律了。这首诗的作者是当代的儿童文学作家王立春。她把这种写法叫做“古诗重述”。
(课件呈现“古诗重述”)
师:我们再看看她的另一首诗——
(课件呈现诗歌《缝》)
母亲手中的线,
不只是
缝补你衣服上的破洞,
不只是
让这个破洞,
灌不进冬天的风。
母亲没白天没黑夜地缝着,
她想用那根线,
把你的心和她的心,
缝到一起。
从此,你走到哪里,
都连着母亲,
和她的心疼。
母亲只想用那根线,
将你离去的长路
和家缝在一起。
当你迷了方向,
沿着这根线,
就能回家。
师:你一眼就看出这首诗来自——
生:《游子吟》!
师:是的。正是这首诗!她已经排在“最受中国人欢迎的十首唐诗”中的第一首。你们迅速猜出是《游子吟》,线索是——
生:母亲手中的线!
师:是啊,千百年来,正是这一个最常见最平凡的小细节打动了无数人!那么,你们能结合这些诗句,猜猜这首诗的题目吗?
生:线。
生:母亲手中的线。
生:缝!
师:是的,就是这个“缝”!这首诗,真正与原诗意思相近的,其实也就是前面几行。你们一定发现,后面的都是围绕“缝”这个关键词展开的。例如——
生:把心和心缝到一起!
生:把路和家缝在一起!
师:是啊,这样的表达,你平时见到过吗?
生:没有。这种表达很特别,不过,我们能理解。
师:是啊,虽然不多见,但是我们完全理解,并且一定还觉得这样表达特别好,对吧?
生:真的很有意思。
师:是的。这便是诗的言语!委婉又巧妙,说到我们心里去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缝》)
师:好的诗歌,还需要好的诵读。大家这样读不行。诗,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是分行呈现的。来,我们配上音乐(播放音乐),留意诗的分行,注意言语的节拍——
生:(配乐齐读《缝》)
师:是的,这才读出了“临行密密缝”的深情,这才读出了“意恐迟迟归”的挂念!
二、童心写诗
师:同学们,好玩儿吧?敢不敢也试试?
生:好啊!
师:来,我们看这一首。
(课件呈现《送元二使安西》)
师:大家都很熟悉是吧。我们来重述这首诗,哪些是不能变的?
生:送元二出使安西这件事不能变。
生:王维在劝元二喝酒也不能变。
生:地点是渭城的一家客舍。
生:天气是雨后。
生:是有柳树的。
师:真好!同学们已经学会提取古诗中重要的元素了。其实,根据刚才的经验,我们也正好可以顺着这些元素,选择一个角度,或者说突出一种创意了!例如,我们可以用“再喝一杯吧”这句话为题目写出王维的不舍,或者,还可以有怎样的题目或创意?
生:我想到一个字,那就是“酒”!
师:真好!你对刚才那首《缝》印象深刻。还有呢?
生:我想到一个题目,渭城雨后。
师:太好了,一下把我们带到了画面里。
生:我想到的是“柳色”。
师:好的诗意。大家听说过吗?古人说“柳”,其实就是想说——
生:留!
师:太棒了!柳,就是留!用“柳色”为题,有创意!我们就此打住,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创意!我们继续看这一首——
(课件呈现《小儿垂钓》)
师:这首诗,大家同样很熟悉。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男孩正坐在青苔上钓鱼,茂盛的青草掩映着他的身子,有路人来问路了,男孩远远地招手示意,别打扰他钓鱼。你想到了怎样的创意?
生:可以像《寻隐者不遇》那样,写出问路人的话或心思。
师:活学活用。好!还有吗?
生:我想到的是一个字,“嘘——”。
师:哈哈,好一个“嘘——”,大家都明白吧?继续!
生:我也想到一个字,“哎——”!
师:有创意!好的,我们就此打住。大家拿起笔来吧,选择一首,开始写吧。留意,哪些是“不变”的,哪些是可以巧妙“变化”的。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点)
师:(指名朗读本人的作品,相机点评)
附:部分学生作品
1.酒
——童心重述《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白雨桐
渭城的雨,
拂去了街上的尘埃。
客舍的柳,
焕发了它以往的神采。
元二啊元二,再喝一杯吧,
你将远去。
走出了这阳关,
就再也
喝不到这样的好酒;
走出了这阳关。
就再也
见不到我这样的老友。
喝酒,
喝酒……
别走,
别走……
2.渭城的雨
——童心重述《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刘子曈
渭城的雨,
又下了,
伴着青青的柳色,
向你送别。
渭城的雨,
又下了。
只想和你再喝一杯,
一杯滴满泪水的酒。
渭城的雨,
又下了。
你往阳关走,
这么大的渭城
只剩我
一个人。
3.这不能怪我
——童心重述《小儿垂钓》
作者:朱芊羽
这能怪我吗?
那位过路的路人使鱼儿跑了,
这不能怪我。
这能怪我吗?
河边的青草摇摇晃晃,惊扰了鱼儿,
这不能怪我。
这能怪我吗?
风儿把水面吹的层层波纹,
吓跑了鱼儿,
这不能怪我。
这能怪我吗?
我只是一根鱼竿。
路人、青草、风儿,都是它们干的。
我只是一根鱼竿。
这全都不能怪我。
《让古诗阅读牵手创意表达——当童心遇上唐诗》是彭才华老师于2019年自主开发的课例。研读这个课例,可以协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课程内容,进一步把握相关的教学策略。
(一)提供优质文本,加工审美内容
文学作品可谓海量,不只思想旨趣多样,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因而,只要阅读优质、经典的文学作品,才能使学生在无限的阅读时间里获得丰富而无益的滋养。文学文本的选择,既要凸显典范性、多样性和代表性,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实际,遵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本案例中,彭老师巧妙地选用了一组有趣的现代诗文本,这些文本包含了学生所熟悉的古典诗歌中的某些典型元素和意境,但显然又是一组新颖别致的新诗文本。作者根据本人的理解和想象,对古诗进行了新的创造,使诗歌具有了新的意境与趣味。这样的文学作品,沟通了古代和现代,像一场跨越时空的交谈与对话,既是对经典诗歌的创造性转化,也是民族精神母题的时代表现与创意表达。无疑,提供这样的文学作品作为本任务群的学习内容,是优质的,也是适宜的。
(二)确立学习主题,创设审美情境
本任务群的教学提示指出:“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本人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这是因为,主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从全体的角度把握文学文本的抽象、情感和言语,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综合信息资源、多样人生经验参与理解和表达,有助于融合各种阅读策略和学习方式。本案例中,彭老师以“让古诗阅读牵手创意表达”为主题,创设了“童心读诗”和“童心写诗”两个学习任务情境,并用“古诗重述”这一极具审美特质的学习项目将两个学习任务情境贯通起来。在童心读诗情境中,学生由新诗反观古诗,体察古诗重述的基本特点和线索;在童心写诗情境中,学生由古诗演绎新诗,创造性地将熟悉的古诗元素和意象置于簇新的叙事意境中,实现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无缝对接。
(三)协调多种策略,培养审美档次
文学阅读,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纯正的文学口味,提升他们的审美档次。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是必须为学生提供纯正的、高档次的文学文本;二是必须基于数量足够、方式多样的文学阅读实践,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三是必须在文学阅读过程中锤炼学生的鉴赏、鉴别和评价能力,所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本案例中,彭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是两类优质文本,一类是余光中《寻隐者不遇》、王立春《不能怪风》《缝》等新诗文本,这是教学中的显性文本;另一类,则是与新诗文本有逻辑关联的古诗,包括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孟郊的《游子吟》等,这是教学中的隐性文本。学习这两类文本,教师采用了多种策略,诸如朗读、诵读、比较、评述等,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理解、审美发现、审美鉴赏,有助于涵养他们纯正的文学口味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激发表现愿望,鼓励审美创造
文学活动是个性化创造活动,因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也应该体现这一特点。从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方式的运用,到阅读评价的实施,以及与文学表达有关的活动组织,都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为个性化学习留出足够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表达。本案例中,彭老师提供的表达任务充满创意又富风趣味。学生要进行古诗重述,理解诗歌的内容是必要条件。此外,学生还需要找出诗歌中的标志性信息,并将其创造性地化用到本人的作品中,毕竟古诗重述不等于古诗翻译,或诗意的重新叙述。作为一项创作活动,学生必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入本人新的想象与创造。从学习效果看,这种古诗阅读牵手创意表达的课堂,让学生穿越古今,跨越时空,在小小的笔尖上与诗人进行心灵的沟通与对话,体会到文学阅读与创作的无限乐趣。
文章来自网络,侵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