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新加坡旧事)
1967年我被派到端蒙小学执教,我的儿童文学旅程就在这里启航了。70年代初,我当上了华文科主任和图书馆主任,端蒙图书馆的藏书丰富,由董事部聘请的专业管理员担任管理,我只担任采购华文书籍。
由于我经常跑书局,因而认识了胜友书局的东主李元开先生。彼此交往久了,晓得他有意出版华文读物,推广华文文艺,要我执笔写一些给学生阅读的少儿文学作品。我见他有诚意,便义不容辞地着手编写少儿读物,首先以史徒为笔名译写了两册马来民间传说《侥幸的猎人》和《涂油的大象》。接着出版了一本《老师的话》,那是我在周会上的演讲话题。
由于反应还不错,接下来又写了一套适合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的华文辅助读物如《奥秘运动鞋》《树林里的秘密》《梦中的教训》《我们住的地球》《改掉坏脾气》《魔术茶壶》《小老鼠的新屋》和《青蛙为什么在晚上哭》。同年又出版了一套名人故事丛书,包括《丹麦的丑小鸭》《寂寞的巨人》《万世师表》和《降服一匹马的孩子》。
第二年李先生又出版了一套三册的儿童诗,名为《流口水的鱼尾狮》《坐缆车》和《新加坡儿童》,其中《流口水的鱼尾狮》获得1990年全国书籍理事会颁发的儿童文学推荐奖。1991年,李先生再替我出版了《小记者游名胜》,这本儿童游记又获得1992年度全国书籍理事会颁发的儿童文学表扬奖。
在一个机缘下,我认识了教育出版社的几位刊物主编,田流和烈浦担任《少年月刊》编务,每个月一期,次要供中学生阅读。创刊号有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蔡崇语和教育部提学司陈启祐的献词,总经理何家良先生在创刊词中说:“本刊(少年月刊)的内容是综合性的,不过较偏重于刊载文艺性的文章。本刊也拨出不少篇幅,刊载英文作品。以助华校学生学习第二语文。”
我从《少年月刊》的创刊号开始不断投稿至第51期停刊为止,从未间断。和我一起写稿的有唐金华、黄应良、郑文辉、林琼、莫河、民迅、洪生和爱薇等,当中还有巴班和翁翼的教育漫画,王希的生活摄影。
主编在最初一期的“挥手”中对读者说:“各位小朋友,大朋友,我们现在就是挥手的时候……(让我们)记得彼此拥有少年月刊的日子。很感激这许多日子来,大家对它的反对与支持。明年(1982年)正月,少年月刊将不会再出版。”
《新加坡儿童》是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另一本定期刊物,每月一期,适合小学生阅读,后来改名为《新儿童》半月刊,主编陈德复,助编曾纪荣,我受邀为编委,担任审稿,选用学生来稿,并为这份半年刊写稿。
后来,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另一本供小学生阅读的双月刊,名为《欢乐儿童》,这本刊物以图为主,就像连环图书一样,总编辑是陈德复,助理总编辑是曾纪荣,1975年的创刊号封面有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蔡崇语的献词,背页是总经理何家良的双语创刊词。
在1980年至1981年这两年,教育出版社还出版一套十本的世界民间故事集,由林仁贵主编,包括墨西哥《火山的故事》、埃及《尼罗河的故事》、意大利《傻人妙事》、加拿大《魔笛》、法国《英雄的角笛》、西班牙《爱国英雄》,俄国《木娃娃》、中国《孔雀姑娘》、阿拉斯加《水怪》和非洲《鼓》。当时由电视台的艺人邬伟强当促销员,帮忙把这些儿童丛书推销到多所学校,反应还算不错。
后来钟德荣离职后进入报业控股的图书出版部任职。他邀请我写了一套六本动物故事,即《猫的故事》《狗的故事》《象的故事》《兔子的故事》《狮子的故事》和《猴子的故事》,首印1万册;不久又引进两位文坛前辈李过和陈妙华(丁娜)当主编,我撰写的儿童故事《小记者游动物园》及改自伊索寓言的两本儿童剧《人与山怪》《老鼠开会》也陆续出版了。
1985年图书出版部又出版了一份名为《欢乐园》的双周刊,我在这份刊物中有一个专栏《小记者游名胜》,每期写一篇儿童游记,后来收集成书,交由胜友书局出版。
在洪生的引荐下,我认识了达利捷出版社的东主郭先生,我为他编写学生作文指点,还写了上百册儿童故事,分别给不同年级的学生阅读。通过李艺的引见,我也认识了维新出版社的东主丘家兴,为他编写多本学生作业,也写了整百本儿童故事。
《少年月刊》《新儿童》《欢乐儿童》等刊物都在80年代末期先后停刊,田流、烈浦、钟德荣、陈德复、曾纪荣、冯俊田和林仁贵等编者也先后离开教育出版社,我也得到了可供编写儿童文学作品的园地。
从90年代开始,我逐步淡出文坛,转而编写学生作业和作文参考书。没想到停笔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又重提秃笔,在各文艺刊物上写稿,重新回返文艺的道路上,继续涂涂写写,写的多半是一些忆旧文章。
教育出版社当年出版的定期刊物《少年月刊》《新儿童》和《欢乐儿童》
下一篇:返回列表